文学反映论:缘起、争论与前景

作 者:

作者简介:
汪正龙,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江苏 南京 210023

原文出处: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反映论与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兴起有关。文学反映论从整体上把文学视为社会生活的反映、一种认识活动,20世纪在苏联、东欧、中国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模式,也经历了曲折的演变历程。文学反映论既有局限性,也包含一些合理因素。在反思反映论的同时需要对反映论的历史功过以及列宁的反映论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对文学反映论的前景进行重新思考。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18)06-0057-06

      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8.06.009

      文学反映论导源于哲学反映论,主张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这是一种曾经在苏联、东欧和中国影响很大的文学观念,通常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一种模式。如何评价文学反映论的历史功过近年来在学界有很大的争议。本文拟对文学反映论的缘起、演变、争论与前景做一番考察。

      一、反映论的缘起及其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表现

      提起反映论,人们常常把它和模仿论联系在一起。其实反映论虽然与模仿论有关联,但主要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产物。古希腊的模仿论在大的方面不同于反映论。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诗是对人的行动、性格和感受的模仿,而模仿是人从孩提时代就具有的本能,但是亚里士多德同时又把文艺的模仿和认知联系起来,认为我们观看逼真的模仿会感到愉快,是因为我们在求知、在推理①。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批判了其师柏拉图的模仿论,认为模仿可以通过个别表达一般,“对理念进行模仿,是怎么一回事情呢?用不着去模仿另外的东西,相似的事物照样可以存在和生成……模式和模仿品是同一的。这样看来,实体不能离开以它为实体的东西而存在”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模仿以认识论的色彩,或者说,模仿或多或少具有反映的因素。但是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从总体上又不能归结为反映论,因为在他那里,模仿主要是一种行为,还带有社会学或人类学因素,例如他在《尼各马罗伦理学》中写道:“坏人的友爱是坏事(因为他们做事情不稳定,又共同地做坏的事情,他们会在相互模仿中变得更坏)。”③

      应该说,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兴起促成了反映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暗示了理智是心灵之眼,“真正说来,我们只是通过在我们心里的理智功能,而不是通过想象,也不是通过感官来领会客体”④。在洛克那里,人类的知识以经验为基础,没有感觉、经验之前的心理状态是“白板”(tabula rasa),知识揭示的是人和对象的关系,“知识是由于一种特殊的镜式本质而成立的,而镜式本质使人类能够反映自然”⑤。这种对镜式本质的追求正是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古老的模仿论慢慢向反映论转化,例如,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的文艺观就具有反映论的色彩,“艺术中的美和哲学中的美有着共同的基础。真理是什么?就是我们的判断符合事物的实际。模仿的美是什么?就是形象与实体相符合。”⑥

      马克思的学说与反映论有一种复杂的关系。应当说,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里面包含了反映论的因素,这一点特别体现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中。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此书提及反映的地方不下二十处,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而社会存在的变化也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变化,“人们是什么,人们的关系是什么,这种情况反映在意识中就是关于人自身、关于人的生存方式或关于人的最切近的逻辑规定的观念。”马克思还批评青年黑格尔派“这些哲学评论家们的夸夸其谈只不过反映出德国现实的贫乏”;“这种至今仍这样表现出来的德国自由主义,已经是通俗形式的空洞的幻想,是现实的自由主义在思想上的反映”⑦。但是马克思认为反映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比如在谈到近代的享乐哲学时说:“享乐哲学是随同封建主义崩溃以及封建地主贵族变成君主专制时期贪图享乐和挥金如土的宫廷贵族而产生的。在宫廷贵族那里,享乐哲学还保持着那种反映在回忆录、诗歌、小说等等中的直接的素朴的人生观的形式。只有在革命资产阶级的某些著作家那里,它才成为真正的哲学。这些著作家一方面按他们所受的教育和生活方式来说是同各种宫廷贵族有关系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赞同从资产阶级的较一般的存在条件中产生出来的较一般的资产阶级思想方法。”⑧马克思又认为社会意识可以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通过实践沟通主客体,包含了对反映论的突破。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写道:“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对象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把社会结构分为四个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形式都被称为“意识形态的形式”⑩,它们受到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虽然马克思把艺术归为社会意识的一部分,但是当马克思谈论艺术创作时,常常不是运用反映论,而是用生产论,从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艺术视为生产的“特殊形式”(11),到晚期的《资本论》《剩余价值理论》等,基本都是如此。这是尤其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地方。

      就哲学基本倾向而言,恩格斯其实更明显地表达了反映论思想。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恩格斯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并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12)恩格斯的反映论思想是苏联、东欧反映论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