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当不同性质的审美文化、不同的审美观念碰撞在一起时,就必然出现审美的冲突。审美冲突主要体现为:区域性的冲突、时代性的冲突、民族性的冲突、阶级性的冲突和群体性的冲突。审美的冲突有利于促进不同的审美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促进新的审美规范的产生。审美文化不仅有排它性,也有融合性。审美整合是审美冲突的后续现象,它体现了人类审美活动的“兼容性”,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相互吸收、融化、调和而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的重新组合。审美文化的适应是不同的审美文化经过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性质、模式的过程,也是建立新的审美模式、产生新的审美体系的过程。 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不同人群的审美活动由于其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传统习惯,因而形成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当不同的审美观念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审美的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改革开放之初,当国门刚打开时,国外流行的牛仔裤、长头发如潮水般涌进我们的生活领域,喜欢赶时髦的年轻人趋之若鹜,但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人却视为洪水猛兽。同样,尽管人体艺术在西方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但一旦我国近代美术界的改革先驱刘开渠先生运用于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却遭到国人普遍的咒骂。可见,不同审美观念的碰撞,其结果往往都带来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不过,我们同时也应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其内部根据都在于矛盾对立面的斗争。审美的发展也是如此。审美冲突是不同性质的审美价值观念之间的矛盾斗争。这些冲突不仅会改变原有的审美文化的性质,而且还会产生新的审美文化。因此,研究审美的冲突与适应,对于促进审美文化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审美的冲突 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审美文化,其价值观念是非常悬殊的,即使是同一审美文化类型内部,也有不同的群体审美意识。当不同性质的审美文化遭际到一起的时候,发生冲突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审美冲突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区域性的冲突 我国著名的学者谭其骧先生指出:“不能把整个王朝疆域看成是一个相同的文化区”。“任何世代,都不存在一种全国共同的文化。”[①a]这也就是说,文化都具有区域性,因而审美文化也具有区域性。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区区域,社区环境的特殊性对个体的审美心理的形成有着明显的作用。我国六朝刘昼认为:“土地水泉,气有缓急,声有高下,谓之风焉;人居此地,习以成性,谓之俗焉。”可见,作为社会文化心理而体现出来的风俗正是社会所处环境的产物,而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则又与作为社会环境的风俗有着紧密的关系。因而,“周风美盛,则《关雎》、《大雅》;郑、卫风淫,则《桑中》、《溱洧》;秦风雄动,则《车邻》、《驷骥》;陈、曹风奢,则《宛丘》、《蜉蝣》;燕、赵尚气,则荆离悲歌;楚人多怨,则屈骚凄愤。斯声以俗移。”[①b]当然,一定社区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的形成,还与该社区的诸多社会子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正如普列汉诺夫所指出的:“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制约的。”[②b]正是由于一定社会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因而这一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在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同时,也必然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当外来审美文化传入时,区域文化的封闭体系就会产生一种排外性,因而发生审美冲突。举凡不同风俗、不同宗教、不同人种之间的种种审美冲突,其产生的原因,都包含着区域性差异的因素。例如,南方的戏剧到了北方,不见得会受欢迎,而北方的京剧到了南方,其观众除了移居南方的北方人外,本地人是寥寥无几的。 时代性的冲突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是大不一样的。但审美观念作为时代心理的沉积物,并不立即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同步演变。时代过去了,而审美观念却有可能流传下来,影响下一代的审美。这样,不同时代的审美文化的冲突就必然要产生,而这种冲突主要体现为新旧审美文化之间的冲突。例如京剧,作为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在今天已经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尽管她还有一定数量的老年观众,但如果硬要青年观众端坐在剧场内慢慢地等待着演员的悠长的拉腔、聆听京胡那几声单调的过门以及那缓慢拖沓的情节发展,那毫无疑问要引起青年观众的反感。两代人的审美观念之间的差异,究其原因,就在于时代已经不同了。 民族性的冲突 生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族人民,他们在各自的审美创造中都明显地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点。民族特点除了表现在艺术活动中之外,在对社会生活、自然风光的审美创造和鉴赏活动中,同样可以看到它的作用。可以说,人类的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点的。对于这一点,黑格尔曾经说过:“事实上一切民族都要求艺术使他们喜悦的东西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因为他们愿在艺术里感觉到一切都是亲近的、生动的,属于目前生活的。卡尔德隆就是以这种独立的民族精神写成《任诺比亚和赛米拉米斯》的。莎士比亚能在各种各样的题材上都印上英国民族性格,……就连希腊悲剧家们也是时常把他们自己所属的时代和民族悬在眼前。”[③b]著名的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对于民族精神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也作过全面深刻的研究。他的《艺术哲学》通过对欧洲艺术史上那些堪称里程碑的艺术成就的分析,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气候与精神气候的特点中,指出不同民族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理解力的区别。这些民族的审美趣味,有的天生幽默快乐,有的却处处充满忧患与感伤;有的重实际,有的好思辨,正是这种种不同,形成了人类审美活动多姿多采的画卷。有不同就有冲突,当不同民族的审美文化碰撞在一起的时候,其引起冲突就是毫无疑义的了。 阶级性的冲突 阶级社会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人都处于一定的阶级地位和社会生活中。不同的阶级地位和社会生活,构成个体间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影响到人们形成不同的爱好、趣味、心理和需要,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一切走向衰落的腐朽阶级,其审美趣味必然变得颓废低下,像法国大革命前的贵族阶级,他们的审美趣味已经十分猥琐淫荡;而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市民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却需要强有力的艺术,他们不仅借用了罗马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和英雄气概,而且创造了震荡人心的《马赛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