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20(2001)03-0075-07 一、传统说法的局限性 (一)劳动起源说。其主要依据是:(1)最初的歌谣出自劳动号子,如《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ē hǔ),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又如《礼记·曲礼》:“邻有丧,舂不相。”其中“邪许”、“相”都是劳动之呼叫,引申发展为歌谣。(2)最初的绘画雕塑都是劳动对象或情景,如出土的陶器上多绘有鸟兽虫鱼,原始的岩画上多刻有稼穑田猎等场景。(3)最初的舞蹈多以劳动模拟为题材,如《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黑赤色),三曰遂(suì,育)草木,四曰奋(发也)五谷,五曰敬 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其中三、四、八项显然和劳动有关,似乎很有说服力。但原始人的劳动只是部分生活,而更多的时间是嬉游、争斗。可以想象原始山森中猩猩、猿猴、野人,在温暖丰收的夏秋,果实花菜鸟虫鱼随手可得,用不着整日辛劳;在闲暇快乐的生活中是否就没有文学产生呢? (二)游戏说。其观点是:人类发泄剩余精力的冲动引发了游戏,演进成文艺。照他们的说法,假若没有剩余精力,只有劳动、战争的精力,便没有游戏和文艺。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三)心灵表现说。其观点是:人生来就有自我表现的天性,要哭、要笑、要唱、要跳,从而产生了文艺。此天性诚然存在,且不为人类所独有,为何不见其它动物的精彩文艺? (四)模仿说。其观点是:人类从小就有模仿生活现象的本能,犹今之小孩模拟种田做饭,便形成了儿童文艺。这其实是上三种说法的一个具体形成手段。 (五)天赋神授说。其观点是:神仙万能,造化天地人类,自然赐予人间艺术。连孔子也称“生而知之者,上也”(《论语》16.9节)。此说拿不出实证。当代科学家有人称地球人是万年前外星人和地球猿人结合的后代,但仍是假说而已,况且外星人的文艺来源又是个迷。 总上所述,文艺起源诸说都有道理,但都不完善。 二、文艺起源于审美爱美求美
礼减而进(增也),以进为文;乐盈而反(减也),以反为文。(《礼记·乐记》)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以赎华元于郑。(《左传·宣二》) 文马不是斑马,也不是自有文彩的马,更不是画而为纹的马,古今中外未有画马染毛之例,文马即美骏马,马以雄壮为美,不以色彩为贵。文王、文帝也不是有文化的意思,而是美善的谥号。可见文、美古义相通。 (二)文、美古音相通。文美为一声之转,就是说二字古声母相同,因时代和地域差异,演变为两个相近的声母。美,《玉篇》作媺,和文同声。《广韵》、《集韵》、《韵会》都注美为无鄙切,亦与文同声。当代无、没二字同义,妹、昧、寐、魅字以未为声符,都是文、美古音相通的例证。 文,《礼记·玉藻》注为眉盆切,音珉,饰也,“大夫以鱼须文竹”,是文美古音同声的例证,尾、娓、毋、侮、鹜的声符也说明古音文、美同声。 古音同声便可能通假,如吾、我、余相通,呜呼、于戏相通。可见文美二字古代通假。 (三)古代的文学即广义的美学。当代美学是艺术的哲学,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和审美意识,这是狭义的美学。广义的美学应包括一切审美、爱美、美化的活动和科学,如文学、艺术等等。 文学二字首见于《论语 》11.3节: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的门生中,文学数子游、子夏最好,但文学的内涵是什么呢?请再看五段旁证: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世家》)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地官·大司徒》)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7.25节) ……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14.12)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16.1节) 以上六段话比较,子游的文学显然包含诗书礼乐,也就是今天说的文学、艺术等,即广义的文学。既然二者内涵相等,那么古代的文学即广义的美学。 (四)中国古代审美的特征。任何民族的审美都有功利性、伦理性、哲理性三种原则,并由这三种原则依次为主导形成三个阶段。中国古代审美的特征是:功利性时间最长,在原始自主社会为主导;伦理性影响最大,在宗主社会和君主社会为主导;哲理性生命力最强,荣衰反复,在君主社会末期占主导地位,直到现代、当代。 原始人为了生存,审美急功近利。群婚利于繁衍和泄欲,人们便以群婚为美。敬神有利而无害人们便以敬神为美。劳动能维持人的生存,人们便以劳动为美。酋长指挥大家谋生,人们便以酋长为美。狩猎能手以纹饰恐吓野兽虫鸟,而且伤疤累累,有的民族便以纹身和伤痕为美。公平仁爱有利于人类共存,人们便以和善为美。功利性审美观引导着中华民族走过了几十万年的原始社会,而且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稳定可靠的农牧业条件等多种原因,到三皇五帝时代已逐步养成了以凝聚、因循、尚同、折中、调和、自觉、自修、自强为美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