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登场是最近几年的事。对很多人来说,它首先表现为一种标签,比如某作家一不留神就成了“后现代作家”,尽管他本人毫不领情;其次表现为语词的膨胀和泛滥,“能指”、“所指”、“后……”、“新……”,用连字符和斜杠串接的名词轮番轰炸,把人搞得晕头转向;再次表现为话语的断裂,学术讨论会上,50岁以上的人(不是守旧派)和所谓“新生代”之间的讨论犹如聋子和哑巴对话,前者根本不明白后者在说什么,遑论判断其对错。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界,而不是学术思想界。学者只是翻译了几本好书,写了少量颇为全面、公允的评介性论著,还没有人宣称自己信奉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倒是有不少文学家艺术家在诗歌、小说、剧本、绘画以及文艺评论中表现后现代的倾向(更准确地说是力图表现他们所理解的后现代倾向)。不过,至今还没有产生出一位公认的后现代艺术家。可以说,后现代主义至今在中国尚无正式文本,只是一股风潮和一种行为艺术,这就使我们难于认真评论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化影响的得失利弊了。为便于讨论,我们还得简要地谈谈西方后现代思潮是怎么回事。 据西方学者介绍,后现代思潮的正式出现是在本世纪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那时一些美国小说家在作品中表达他们对工业社会中异化现象的反抗情绪,表现出反智性、反权威、反中心的倾向,从哲学上说就是对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怀疑,十分接近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这种倾向60年代中期在美国迅速蔓延,并发展成为一种反对精英意识,反对严肃地探讨文艺的本质和作用,反对追求意义,提倡通俗文艺的“反文化”倾向。到70年代末,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利奥塔发表了《后现代状况》一书,把后现代状况的特征归结为深刻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危机,他和德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文化批判家哈贝马斯之间的论战使关于后现代的争论从美国扩大到欧洲,并上升到哲学和社会文化批判的层次。同时,伊哈布·哈桑等学者的大量著作使后现代思潮具有更成熟和完整的形态。从80年代末起,后现代思潮逐渐失去声势。 有趣的是,尽管许多西方学者卷入关于后现代问题的争论,但他们对于后现代主义意味着什么这一问题并没有共同看法。伯斯顿说,后现代主义这个概念每隔5年就要被重新定义一次;科勒说:“人们至今对什么是‘后现代’仍然没有一致的看法。”不过,从哲学上剖析后现代思潮倒是容易一些。虽然西方后现代思潮最为喧闹的场所不在哲学领域,但其基本主张、基本特征归纳起来却是一些哲学上的口号或命题,比如反表象主义、反本质主义、反基础主义、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反西方文化中的浮士德传统,等等。西方后现代理论家从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那里吸取思想养料,用存在主义、解释学、后结构主义的理论为自己的观点作辩护。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自古希腊到现代,西方哲学一直以认识论为中心,其基础是心与物的对立,认为心灵的功能是反映、描绘外部世界,刻划世界的结构和特征,哲学家的任务就是研究人类心灵认识世界的能力、途径、方法、界限。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这是一条歧路,人类发明的语言符号(包括哲学、文艺作品)意义在于自身,而不在于对现实的反映,并不存在镜像和外物那样的对照关系。这就是他们的反表征主义。 从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在两千多年中一直以发现世界的本质为己任,哲人们认为万事万物如过眼烟云,终将逝去,恒定不朽的是事物的本质,本质隐蔽在现象后面,是现象得以发生和如此呈现的根源。事如此,人亦如此。人的本性就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属性,人性决定了人的需要、欲望、尊严、权利等等。后现代主义者把这一切斥为形而上学的神话,对于事物和人的本质属性,他们统统不予承认。他们认为,企图在表象之后搜寻本质是哲学误入迷途的原因。这就是他们的反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西方主流哲学的又一迷梦是事事想找出一个第一原理,由此解释世上万事万物,构思一套体系。古希腊时,水、火、原子、数等,分别充当过本体论的基础。近代认识论也曾将感官经验或先验理性作为哲学思考的出发点。在现代,又有人将事物、意向或历史文化视为语言意义的根基。后现代主义者竭力解构一切基础和出发点,否认存在第一原理,这就是他们的反基础主义。 后现代主义者不像以往的哲学家或文学家那样谈本体、谈对象、谈世界、谈真理、谈社会、谈历史、谈人物、谈情节、谈体验,他们大谈特谈语言、符号、代码、文本,也谈语境(上下文关系)、结构,谈生成、转换、消解。一句话,语言代替了事物。他们将此称为“语言的转向”。在他们眼中,语言就是世界,就是一切,语言是一个独立、自足的王国,它不是因为代表了什么才成立,不是因为自身之外的东西才有意义。 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关于写作方法、叙事风格的主张主要是爱好和趣味问题,一时难于以正误对错言之的话,那么,它在哲学上的主张和倾向则是可以分析批判的。公允地说,后现代主义的主张有其一定的合理和深刻之处。它反对把科学认知方式当成哲学思维的样板,反对把丰富多采的世界还原为一种基质,反对用一种僵硬的思维模式解决不同性质的问题,反对在宇宙和人类中预设中心,这些都是与哲学的使命及本性相合的,因为哲学思维的前提就是反思和批判,不承认一切先入之见。后现代主义者提倡多维视角和多元方法,肯定事物的平常状态,肯定讽喻的价值,不但符合当今世界多元发展的的潮流,也符合自苏格拉底起哲学精神的愿意。但是,它抽去一切事物的基础,摧毁所有的判别标准,将导致相对主义的严重后果,也将带来否定哲学、否定自身存在权利的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