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动力(论纲)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长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京 100048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现在有必要对和而不同取向的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进行反思。反思首先从返回朱利安开始,提出教育改革是比较教育的关键词。从概念史的角度看,“和而不同”具有多重意义,它也是主张“生”与创造的哲学概念,通过与古希腊和谐思想和现代主体间性哲学进行对话,在推动全球化与地方化互动条件下,“和而不同”得到了现代转换和现代理解。“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较教育属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而不同”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文化动力。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8)03-0003-15

      1995年第6期《外国教育研究》刊登的笔者在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第八届年会上的发言《孔子的哲学思想与中国比较教育——兼论与国际比较教育对话的立场》,论述了“和而不同”应当成为中国比较教育发展的方向。该文发表至今已有20余年。在文明对话的时代,加深对“和而不同”之于比较教育乃至整个教育意义的深入探讨越加重要和紧迫了。

      近年来笔者对“和而不同”取向的中国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研究做了反思,反思从世界历史进程着眼,以全球视野、改革的眼光回到比较教育与“和而不同”的源头处做再探索开始。在反思过程中努力克服自己以前研究的局限与不足。经过与中外跨文明的对话,又有新的发现和想法涌出,便形成了这篇补论。所谓补论就含有在先前研究基础上修正和补充之意,其中亦不乏自我批判,还有对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较教育理论探索上的新理解。本文拟对以往自己的研究做些补充,并试图通过跨文化对话,进一步实现和而不同的时代转换,摒弃历史虚无主义,摒弃西方中心或我族中心主义思维方式,期盼在比较教育研究乃至整体教育改革实践中坚持和而不同的方向。

      一、返回A.朱利安:教育改革是比较教育的关键词

      本人在进行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较教育理论建设的研究中,对比较教育的认识曾局限在二级学科的水平上。这集中反映在2007年第8期《外国教育研究》所刊登的拙文《从危机中走来,在危机中发展——纪念朱利安<比较教育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发表190周年》之中。现在看来它有很大的不足,现尝试予以如下补充阐释。

      (一)朱利安提出比较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革教育

      1817年,法国人马克-安东尼·朱利安(Marc-Antoine Jullien)发表了《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一文,创立了比较教育,至今已整整200年。在200年后的今天,我们研习这篇文章,又会产生很多新的理解。

      朱利安提出的《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在这部分中,朱利安对欧洲不同国家教育现状进行了批判性评价,并阐述了他自己关于如何改进“残缺”“糟糕”的欧洲教育的思想。引言对欧洲国家教育做了激烈、犀利的批判:“每个看到欧洲不同国家精神状况的明智之士,都痛心疾首地认识到,今天或是在各个家庭中,或是在公共学校中所实施的教育,经常是不完全的。教育在应当经历的不同阶段中,毫无联系,毫无继续。在体魄、道德和智慧等不同方面,也无和谐可言,而学生应当在各方面依据同一精神发展并面向同一目标。最后,教育发展不成比例,既不考虑儿童与青年的现实需求,也与社会目标脱节,更远离国家与政府的公共需求。”[1]第二部分则是用来收集“事实和观察结果”的系列问题,以提供比较观察表的材料。[2]

      朱利安相信科学方法可用于人类与社会事务。因此,作为实证科学,比较教育应当聚焦于客观决定的、系统收集的事实和观察结果。朱利安所谓的近乎实证科学的比较教育就如同实证科学和“机械艺术”,用同样的方法、技术和手段把收集的事实和观察结果表格化,以利于当时整个欧洲教育的改革与改进。[3]

      朱利安这里所说的改革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的更新;二是教育实践的超越。朱利安提出建立教育科学其实就是要从方法论开始革新陈旧的教育理论,并以这种教育科学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朱利安批判旧教育旨在改革与超越现实,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平。

      (二)朱利安提出的比较教育建议是改革方案

      朱利安在《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中提出以下建议:(1)成立名为特别教育委员会的国际教育组织,安排专人对欧洲各国教育进行问卷调查。他设计的问卷包括六个系列问题:小学和公共教育;中学与古典教育;高等教育和科学教育;师范教育;女子教育;教育立法和相应的社会机构。(2)主张建立“师范学院”网。这种师范学院着眼于用最新、最佳的教学方法培养师资。师范教育网有两类:一类是中心师范教育院校,起示范作用;另一类是普通教育师范院校,发挥普及推广教育先进经验的作用。(3)创办各种语言的定期教育刊物,意在定期传播经验,进行交流,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4]

      朱利安在全球化时代显现之初,面对当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提出以上建议,不是要建设一个二级学科,而是为了建立一门教育科学,更是为了提供国际教育改革的方案,它不仅仅包括学校的教学和师资问题,而且几乎覆盖了当时所有的教育问题。尽管朱利安的建议并没有付诸实施,但是他的改革方案表明比较教育的研究视野、深度、意义不是一个所谓教育二级学科所能容纳的。事实上,也不是我们习惯的学科划分系统或学科划分标准能衡量比较教育二级学科的“二级”作用,进而判定其存在与发展理由的。

      《关于比较教育的工作纲要和初步意见》一书生不逢时,或者说是超越时代,发表时不被关注。直到65年后的1885年,匈牙利青年学者弗兰西斯·凯梅尼(Francis Kemeny)才在书摊上发现此书,并于1935年将它转送至国际教育研究所。此后不久,朱利安与他的代表作受到汉斯(Nicholas Hans)、康德尔(Isaac Kandel)、罗塞洛(Pedro Rossello)和施奈德(Friedrieh Sehneider)等人的高度重视,比较教育奠基人得以被重新发现,比较教育的历史也得以骄傲地从1817年开始书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