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未来展望

作 者:

作者简介:
宣小红,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审,博士;史保杰,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北京 100086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通过对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论文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所占篇目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学报》等。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看,高校仍然处于绝对主体地位。教育学研究的热点与重点在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改革与发展、德育、教育科研、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教师教育、教育史、比较教育等领域都有所体现。习近平教育思想研究、改革开放40年中国教育的回顾与反思、教育现代化研究、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推进的探讨、教师教育改革探索、中国教育走出去战略研究等是教育学问题研究的未来走向。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04 期

字号:

       一、2017年度论文转载概况

       (一)栏目设置及论文分布

       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设置专栏13个,转载论文234篇。主要栏目有教育基本理论(37篇)、教育改革与发展(22篇)、教育政策与制度/法律(10篇)、教育与经济(8篇)、教育科研(13篇)、德育研究(10篇)、特殊教育(4篇)、课程与教学(21篇)、教育技术(25篇)、教师教育(27篇)、教育史研究(28篇)、比较教育(27篇)、综述(2篇)。

       (二)源杂志全文转载量排名

       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的文章来源较为广泛。在被全文转载的文章中,其源杂志所占篇幅较多的依次为《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学报》等。以下选取学术水平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前十名进行排序。(见表1)

      

       (三)第一作者所属单位统计

       从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性质来看,高校处于绝对主体地位。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转载的文章总计234篇,其中217篇文章的作者来自高校,比例达92.3%,较2016年略有上升;有5.6%的文章作者来自科研院所,较2016年比例也有所上升;还有1.7%的文章作者来自其他单位。

       就高校而言,文章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仍以师范院校为主。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并列榜首,南京师范大学列第二,华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并列第三。在此仅对转载文章3篇以上的单位进行排名。(见表2)

      

       就教育科研院所来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均有文章收入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

       二、教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学的学科发展与教育公平研究

       1.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与多元研究取向

       教育学在近现代的发展中一直备受质疑,其学科的合法性、科学性与独立性等饱受来自经济的、社会的、其他学科以及教育学自身发展的冲击。当今教育学界长期致力于对教育学的学科研究对象、概念体系和方法理论等系列基础性问题以及教育学多元的研究转向问题的探讨,以期明晰教育学的学科立场,探寻其丰富发展的可能性。

       明确研究视角,划定学科边界,是教育学明晰和坚定自身学科立场的关键。有学者认为,教育学在根本上乃是增益全人类的,朝向美好生活是教育学的本源所在。教育学在宽容的开放中葆有着美好生活的丰富可能,教育学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在场。[1]教育学模糊的学科边界弱化了其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批判力,使其面临着严峻的质疑和巨大的挑战。有学者指出,教育学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就在于它是从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生长发展的意义和作用这一独特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活动的。教育学需从这一独特视角出发,回归以人类社会全部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的分类和分析入手来建构自己的科学概念谱系和理论体系。这不仅是教育学建构清晰的学科边界的起点,也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其科学化发展的起点。[2]

       为突破教育学的研究困境,维护教育学研究的学术品格与理论旨趣,在多元化的理论视阈下,学者们不断开拓思路与研究旨趣,为教育学的研究转向提供了新路径。有学者回归对教育学传统的研究,指出教育学传统在教育学发展历程中产生,是融历史客观性在内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研究范畴、研究范式、知识体系等教育学发展中所涉及相关内容的集合,是被赋予了价值和意义的事物,加强对其研究会促进教育学的传承、创新和发展。[3]还有学者聚焦于教育学研究的实践转向,致力于新制度教育学研究,试图对魅力教育学、专业教育学与制度情境中的教育学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一种统一的解释,并认真思考制度情境本身的性质与演化机制及其作为一种教育学的意义。[4]也有学者则在“终身教育”视界和“当代中国”时空中,初步建构出具有内在构成和层次结构的“社会教育力”概念,以此作为重建有关“教育与社会”关系性质的着力点,进而阐明社会的教育责任。这是当代中国发展对教育更高需求的表现,是当代中国教育自身在整体意义上走向现代化、实现深度转型的必需,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发展寻求基本理论意义上突破的诉求。[5]

       2.教育公平观的建构

       教育公平是教育学界持续探讨的重要命题之一。何为教育公平,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等一直是学者们着力探究的重点问题。

       有学者指出,教育的人格分等,承袭了等级教育意识,迎合了教育功利主义,造成了现实的教育不公平。祛除教育的人格分等,实现教育从起点公平向结果公平的进步,实现教育从形式公平向实质公平的进步,是促进教育公平从理想走向现实的关键一步。[6]也有学者指出,在理论上重新理解和定位教育目的,进而在实践中逐步实现教育目的的公平转型,是我们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理论前提和价值基础。将人本身当作教育目的,这是人的教育本质的要求,人在教育中的自由选择才是教育公平的关键。一种真正公平的教育,不是根据外在于人的需要而把某种发展目标强加给个人,而是通过尊重和支持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来更好地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