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核心素养逐渐成为一种引领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多维演进反映出人们对教育价值、目的的不断寻索、反思与重构。但如何将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理念切实地融入到教育实践场域中,以充分展现其教育性意蕴已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师范生扮演着当下“学生”和未来“教师”的双重角色,既是核心素养所描绘的目标主体,也是未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导者,为此,师范生实践教学需要结合核心素养所描绘的教育愿景做出挑战性变革。 一、核心素养时代要求师范生实践教学进行相应变革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指出,核心素养聚焦于个体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领域,整体上呈现出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相统一的趋势,最终指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应该说,核心素养反映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愿景追求。从我国教育改革的现状来看,核心素养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双基”目标与“三维”目标进行了深化与超越,它勾勒出学生在个体性、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素质要求,既可被看作是一种关于学生发展的整体期许,也可被看作是一种具有理论统摄性的课程观。由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师范生实践教学变革在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内在的连续性和一致性,那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核心素养便能为师范生实践教学变革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反之,将核心素养渗入师范生实践教学也能为其在基础教育领域内的落地生根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使其更加牢固和深入。 师范生亦“师”亦“生”的双重身份彰显了其专业发展过程是历时的,它具有内在的时间脉络,由过去、当前、未来的亲历性体验相互联结、融汇而成。核心素养既凸显出师范生在过去、当前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也指向师范生适应未来社会、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素养,这种历时性特征与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吻合。同时,核心素养不能被直接教授或传输,它是学生在经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具体情境中通过问题解决逐步养成的。这就决定了实践教学要为师范生创设上述教学情境,让师范生去体验、感受、体悟素养生成的内在机理,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依照知识发展的境脉来搭建教学情境,引领学生与知识相遇和结缘,从而提升素养。因此,核心素养是师范生作为职前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它与师范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素养的提升紧密相连、相互融通,共同促进师范生的专业成长。 总之,无论是核心素养本身的特性,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师范生实践教学变革的内在一致性,抑或是师范生身份的特殊性及其专业发展的需求,均表明核心素养与师范生实践教学的变革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因此有必要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师范生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师范生实践教学变革的方向 核心素养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整体概念,它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领域内的具体素养指标反映了师范生作为知识分子、作为公民、作为未来教师所应具备的文化性、主体性和社会性特征,为此,师范生实践教学需扎根于核心素养做出挑战性改变。 (一)拓宽加深教育理解,丰富师范生的文化涵养 师范生作为未来学生认知、探索世界的引导者,其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是其能够开放地、客观地引领学生与周围世界建立关系的必要条件。教育是个意义结构,它负荷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把人类的客观精神转化为个体的主观精神,把人类的文化经验转化为个体的人生经验,形成个体的完整性、独特性,使个体在生活中发展生活的艺术与智慧。”[1]师范生的专业学习不能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内,他们既要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根基,也要对人文、科学领域内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在广度和深度上建构灵活的知识体系,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教育追求。宽厚的文化知识积淀会丰富师范生的文化涵养,催生师范生的教学激情、才情以及灵气,使未来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文化涵养正是文化基础方面核心素养的浓缩,它是指师范生在学习、理解和运用人文、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时所养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表现等,这些在批判、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认知建构与实践体悟会提升师范生的精神境界,引领师范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真善美的统一。 师范生对教育的理解有助于教导学生追求生活的意义,滋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教师是全身心投入其中,为人的生成——一个稳定且持续不断的工作服务”。[2]当师范生在实践教学的特定环境和经验过程中不断追寻教育意蕴时,教育情感、价值、意义便会植入他们的心中,而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又会激励师范生去探索课堂教学的潜藏魅力,提升师范生自身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意识,以及应对复杂社会情景的适应能力和对未来教育事业的胜任力。 (二)积累提炼实践经验,强化师范生的自主意识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师范生当前“学生”和未来“教师”的双重角色均要求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这样才能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具有课程创造力和课程执行力。这种自主性体现为对待学习的“自发性、责任性、自控性、独立性、反省性、目标性、创新性”,[3]它使师范生能自觉地从多角度审视自己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主动钻研、探究学生课堂参与的策略,不断引领学生学会学习,走向良好的生活,在充满德性的实践中体味德行之乐趣。师范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完善、自我创生的过程,随着学习经历的不断丰富,他们的认知范围日渐扩大深入,实践经验不断丰富,群体心智日益成长,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随之增强,从而实现自我升华,成为自己并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