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理智求自由

——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规划理论、方法的若干进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贝隆 研究员 本刊专栏作家 北京 100039

原文出处:
上海高教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困境中的教育规划

      建国以来,长远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不断,从来都少不了教育。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教育发展往往是:旧的全国性目标到期未实现(甚至为人们淡忘),而又不断提出未必能实现的新目标,往复循环。从建国以来历次未能如期实现的全国性教育发展目标:

      ——1951年提出,1957年全国学龄儿童入学率达80%,从1952年起,10年内普及小学教育;

      ——1952年提出,5~10年内基本扫除全国文盲;

      ——1954年提出,15年内左右扫除农村青壮年文盲;

      ——1955年提出,8年内中学教师全部提高到师专以上水平;

      ——1956年提出,各地分别在7年或12年内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分别在5或7年内基本扫除文盲;

      ——1958年提出,15年左右基本普及高等教育;

      ——1960年提出,力争1962年完成农村扫盲;

      ——1980年提出,全国1990年前基本普及小学;

      可以看出,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已成传统。而1990年前普及小学的再度落空,表现形式略有不同。按理,在1980年全国小学(五年)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3%的基础上,经过10年的努力,在全国集中力量基本普及小学教育,进而按照1982年《宪法》规定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是有可能的。这期间,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教育大会,重教气氛空前;为普及小学,教育主管部门的督导、检查、验收也从未懈怠。但是,第一,把“普及”的对象提高到15岁不切实际;第二,在宪法规定的初等义务教育尚未着手实施的情况下,1985年又提出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发展的压力分散了本已短缺的教育资源。结果是,到1990年,全国宣布普及小学验收的县只有76%,而且其中5 年制小学还占相当大的比重。欲速不达,事与愿违。〔1〕

      专门人才需求预测,是确定高教、中专发展的重要依据。在这方面,国内外不成功的记录占大多数。1982年,国务院将专门人才规划作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专项之一。教育部决定立即开展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并藉国务院的“尚方宝剑”提出加强发展战略的研究。当教育部党组讨论这项任务时,几位老同志告诫:需吸取国外诸多失败的教训,在方法上解决预测时出现的“需求膨胀”通病和人才分类规范等问题。

      在何东昌同志的具体领导下,1983~1988年,我们做了两件大事:(1)完成国务院的《全国专门人才专项规划》。 对全国专门人才的现状、需求、对策,做到心中有数;(2)从1985 年组织地区教育发展规划开始,完成了1986~2000年全国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向国务院(起草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研讨组提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的建议报告。〔2〕但是,规划墨迹未干, 国家教委又根据领导意图布置各省新编了一套以2000年提前在全国“普九”为目标的规划《九十年代教育展望》;不久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书还大部未发,似乎又“过时”了。此外,西部八省区由四川省韩邦彦同志牵头,研究实施义务教育的制约因素及规划目标,结论是,2000年八省区应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为主要目标,不料进入90年代以后,四川省率先改而以全省“普九”为自己的目标了。

      教育规划的内容,不仅仅是规模速度问题,还包括学制、师资、投入等一系列问题。建国以来,中小学学制来自中央的变动即多达七次,迄今前途未卜;《纲要》规定政府对教育投入增至占GNP4%的目标,几年来的现实却是逐年降低。人们不禁要问,规划的作用目的是什么?规划是为了注释决策,还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要搞好规划,原则、思路、方法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规划不等于实施,实施的条件是什么?在我国,科学决策路漫漫,依法治教往往流于形式,规划工作者又能做些什么?

      如此困境,谁之过?窃以为,首先,是由教育本身的特点所决定:(1)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作为典型的长期行为, 其效果要在今后几十年中陆续呈现,真正把握其规律不容易;(2 )教育发展又是人们的社会行为,容易为政治、社会舆论的短期行为所左右。其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重表面文章的传统对教育影响更深。第三,几千年封建影响根深蒂固,缺乏科学、民主决策的根基,决策往往“跟着感觉走”。最后,地方负责人常陷于对高指标还是对本地区实际负责之间的两难境地,往往做出“离天近,离地远”图虚名的决策。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教育状况千差万别,〔3 〕不同的决策效果和效益,有好坏高下之分。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决策行为是科学的还是盲目的。教育需要规划,规划呼唤科学。

      二、教育规划理论和方法的进展

      理论追求的应是符合实际、符合逻辑的规律性认识。一种理论正确与否,要经受实践的检验,违背逻辑的“理论”则必然是违背科学的。

      80年代我国的专门人才需求预测和教育规划,不仅规模大,也是富有成效的。根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建议,1987年10月规划办与他们在中国联合召开了一次“乡镇基础教育规划国际研讨会”。 Philip H.Coombs听了我国的一批案例报告后, 在与会的外国专家中讲:“没想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在中国实现得那么好!看来我今后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中国上。”〔4〕经过千百万人的共同努力,可以说,80 年代我国的教育工作终获可喜成果。〔5〕相伴而生的理论、 方法的进展弥足珍惜。现择要例举,供批评、研究、参考。

      1.关于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1.1 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是技术发明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的过程,也是生产力飞速提高、平均期望寿命成倍延长的过程。有效的现代教育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前提和先导。从新中国建立始,到下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发展应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教育为经济创造条件,也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其发展也应是一个持续、渐进的长过程。急于求成往往导致教育发展的反复波动和资源的损失浪费。〔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