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界、教育:意义的失落与追寻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铁芳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系讲师,长沙市410081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当代教育面临着意义的失落与重建。理论层面,应在深入反思教育存在之根本的基础上构建整合人文与功利的回归生活的教育理论体系;实践层面,应实现由主知教育向生活教育的提升,把智力的开发转换成意义的生发,在广泛的交往中把人引入世界。人、世界、教育构成一个真实的意义的世界。

      一、人、世界、教育

      (一)世界是什么

      世界,world,意指the universe,everything(宇宙,万有,万物)[①]。世界是物质的,但世界不等于物质。世界不是物的集合。世界是“一切事物的总和”[②]。“物”拓展于空间,“事”延宕于时间,世界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事”是有“物”的“事”;“物”是有“事”的“物”;构成世界的“事”“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整体的世界不等于部分之和,即世界不能还原为一件件“物”,一个个“元素”。世界的每一物都是世界的产物,是“世界的物”。“世界的物”蕴含、传递、表达着“世界的事”、“世界的信息”。故每一物,连同它所覆载的“信息”,构成一个“小世界”。人通过与“小世界”交往去认识“大世界”。

      世界总是有“事”的“世界”,“事”是“活”的、开放的,世界亦是“活”的“世界”。“活的世界”蕴含着诗意、美、意义,我们说,世界是诗意的、美的、意义的。世界的诗意、美、意义只向那些懂得这种“诗意”、“美”、“意义”的人呈现出来,它不会自在地呈现。世界呈现在理解并接受它的人的面前是“诗意的世界”、“美的世界”、“意义的世界”,而呈现在不理解也不去理解它的人的面前则只是“物的集合”。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世界“观”。

      (二)人与世界

      动物“有”花,“有”草,“有”山,“有”水,但动物“无”“世界”。人不仅有“有”花,“有”草,“有”山,“有”水,而且“有”“世界”。“只有人才‘有’一个‘世界’,动物混同于世界之中,所以‘有’是人与‘世界’的一个最有力的基础性的关系,……就象世界向我们提供五谷杂粮一样,‘世界’、‘物质的世界’,不仅是‘我(们)’的‘物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的‘精神’的基础”[③]。人不仅存在而且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人的“意识”拓宽了存在的内涵并改变了混同于动物存在的本质。人在世界中存在,与世界交往,建立关系。从根本上说,人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并不是“纯物质”的,因为人不是动物,纯粹地与世界发生占有自然物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不是“纯精神”的关系。人具体地实实在在地生活在世界中,人在世界中生长、交往、劳动、思想、创造、收获、奉献,人在世界中展开生活与人生。人“有”一个“世界”,但并不是“持有”、“占有”,而是“生活”“在世界中”。“世界”是人的“生活”的“家园”。

      人在世界之中,“我已住下,我熟悉、我习惯、我照料”,“我居住于世界,我把世界作为如此这般熟悉之所而依寓之、逗留之”[④]。人并非纯粹地“占有”“世界”,人理解它、欣赏它、亲近它、称谓它、吟诵它,而非单纯的利用它、操纵它。世界原本是有声有色的活的“世界”,活的“世界”向人展示出它的“活”,人进入这个“世界”并领略其中的“意义”。人“享有”这个“活”的“世界”,领受、欣赏、看护、赞美这个“世界”。

      “‘在世界中’来‘看’这个‘世界’,‘世界’就不是静观的‘对象’,而是‘交往’的一个‘环节’。”[⑤]人在世界中“烦忙”,力图去改造世界,使世界更好地“为人”。要使世界更好地“为人”,人亦必须更好地“为世界”。世界不仅是“为人”的,而且是“自为”的。世界只有是更好的“世界”,才可能是更好的“人的世界”。人改造世界的“改革”是有限度的,人只能依凭世界的“事”(规律)去改造世界。常言“征服世界”,“征服”的并不是作为整体的“世界”,只是世界中的“物”,而不是“物”中的事,不是规律,“世界”本身并不是一“征服”的“对象”。我们改造“世界”,建设“世界”,使“世界”更多地富于“诗意”、“美”、“意义”,使世界“世界化”。人更多地领承“世界”的“诗意”、“美”、“意义”,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中”。在此意义上,使世界“世界化”即使世界“人化”。

      (三)人、世界与教育

      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不断发生、发展变化的。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有”一个“世界”,就“在世界中”。人对世界的开放性,使人有可能去亲近“世界”,领略“世界”。“世界”启发人的感觉和思维,启发人的思想与精神、情感与智慧。人在“世界”中交往,被抟塑、被改造、被锻炼。“世界”是一本“大书”,“活”的“书”;“世界”是一大的“课堂”,“活”的“课堂”。“世界”培育了“我们”,“世界”使“我(们)”成为“人”。我们在创造“世界”之先,“世界”“创造”了我们,世界首先教会我们如何去“创造”。这个过程乃是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即把个体带入“世界”“之中”,让“世界”成为“人的世界”,“人的生活的世界”。陌生于“世界”的个体受教育导引,逐渐地进入“世界”“之中”,让“世界”不断地成为“我”的“生活的世界”。“我”“在世界中”生活,“我”的“世界”的品质成为“我”的品质。在提高“世界”的品质的同时也提高了“人”的品质,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自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