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式发展模式引发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效率低下与环境污染等问题。在进入经济新常态后,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新要求。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关期,应通过支持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2021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十四五”规划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可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质是要素禀赋的优化配置,关键之一是人力资本质量的提升。人才的高度决定产业的高度。教育作为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途径,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不仅是各次产业间的依次转型升级,还包括各次产业内部的优化升级,即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农业深度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教育是如何影响我国产业升级的,其作用机制是什么,对这一议题的探究,不仅能够从理论上深化理解教育优化经济结构的作用机制,还能够从实践层面上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综述 (一)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既是指国民经济的重心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即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指各次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升级,即各产业内部由生产低附加值、低加工度产品向生产高附加值、高加工度产品的演变过程。[2]在人力资本、劳动分工、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经济体制等诸多影响因素中,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3]教育通过培养相应产业所需人才,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奠定基础。[4] 研究者多从投入和产出两方面考察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教育投入层面,已有研究使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教育科研经费支出等指标衡量教育水平,探究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有研究从产学研结合的视角分析发现,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对第二、三产业增值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对第二产业的影响程度大于对第三产业的影响程度。[5]有研究使用面板平滑门限回归模型分析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影响程度,发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其效应在受教育水平较高时尤为显著。[6]还有研究基于199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教育科技经费投入对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发现,对教育科技事业的经费支出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通过竞争效应与示范效应提高省内技术创新能力。[7]在教育产出层面,国内外研究多以人均受教育年限、受不同层级教育的人口比例等指标衡量教育水平。有研究表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提升不仅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8]还能够驱动产业结构高级化。[9]不同层级教育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存在差异。有研究使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中国2003-201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发现,受中、高等教育人口比重越大对产业结构升级越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仅完成初等教育的人口比重较大则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10]有研究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发现,中、高等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促进作用,而初等教育本身不足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1]此外,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大、教育人力资本集聚作用明显,教育的产业升级效应还存在区域异质性和非线性影响。[12]当教育水平跨过相应门槛值后,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13] (二)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 人力资本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供给需求理论为理解教育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这三条解释路径出发,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技术进步、升级需求结构,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条件。 1.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人力资本理论指出,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等能够增加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为产业升级创造条件。 首先,学校教育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的通用人力资本,赋予劳动者知识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使劳动者具备在产业薪资差异激励下转换职业的自由流动能力,不仅能推动劳动力配置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还可以促使产业内部劳动力向技术水平更高的细分行业流动。另一方面,教育还能够塑造劳动者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能动性等非认知特质,增强劳动者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取、消化与应用能力,使劳动者更快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与服务。[14]在该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流失会造成产业内部劳动力数量不足,倒逼第一产业引进、吸收和创造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生产效率;[15]同时,劳动力流入第二、三产业会形成人力资本集聚效应,驱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6] 其次,在职培训通过提升产业内部劳动者的专用人力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在职培训能够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水平,使劳动者具备掌握先进技术、高端设备和实践操作的技能,通过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品结构,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在“干中学”过程中,劳动者专用人力资本会产生知识外溢效应与技术扩散效应,辐射到更多产业场域内的其他劳动者,通过提升整体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程度,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教育促进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发展,大大提高了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效率,催生了经济增长的又一个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这一理论将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内生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型,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通过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关键。[17] 教育在技术创新、技术传播与技术应用三个阶段均发挥了重要作用。[18]在技术创新阶段,对于传统产业来说,教育能够推动通用技术与专业技术更新换代,创造单位产出效率更高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与生产模式,提升产业创新效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于新兴产业来说,教育是攻关核心技术、催生新兴产业的关键。高质量教育与科研有助于核心技术突破,催生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技术传播阶段,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知识理解能力,使之更易于接受新技术、新设备与新工作模式,更擅于知识密集程度相对高的产业工作,进而催生产品创新与产业升级。同时,在教育溢出效应下,劳动者还能够将新兴技术、高端设备与工作模式传播到范围更广的劳动群体中,扩大技术传播范围,增加技术传播效果,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在技术应用阶段,良好的教育可以使劳动者更快地掌握新技术,促进新兴技术与生产资料有效结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转化带来产业利润,激励产业部门加快新技术应用,进一步加大技术溢出效应,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