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教学的素质训练观,就是指根据学生素质及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论、原则、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来设计教学的过程、安排教学的环节、处理教材的内容、选择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的总的立场和观念。换句话说,教学的素质训练观就是在素质教育条件下,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全面素质训练的总的指导思想。 教学的素质训练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从一个侧面作如下的阐述: 一、潜能开发观 人类的潜能开发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美国著名学者奥托指出:“本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假设:一个正常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百分之十。稍后,又有学者玛格丽特·米德撰文,认为不是百分之十,而是百分之六。最近我估计,一个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百分之四。我们所估计的数字之所以越来越低,是因为人所具备的能力及其源泉的强大。”[1]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的潜能,就是人的素质。教学的素质训练观,十分强调开发学生身上巨大的潜能,学生潜能开发的过程,就是素质训练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习和掌握人类潜能开发的理论,遵循潜能开发的规律与原则,树立潜能开发意识,克服单纯知识传授的思想,在教学中,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结合学科教学,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帮助学生树立潜能自我开发意识,形成成功心理,克服消极心理,锻炼坚强意志,形成自信、自主、勤奋、进取、坚韧、勇敢的性格,形成爱好和特长,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在教学中得到尽可能的开发。 二、学习主体观 现代教学特别强调,学生始终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必须坚定不移地确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观念,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思考,不断实践,自觉地获取知识,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 确立学习主体观,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发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影响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引起强烈的追求欲望,才能引起极大的驱动作用。因此,我们说,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训练,就必须确立学习主体观。 三、行为实践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实践是实现主体反映客体的唯一途径,实践发展的程度,规定着认识内容的深度,不通过实践,客观对象就无从反映到人脑中来,无从形成认识。学生在教学中,动口动手动脑去听说读写,去计算,去操作,均是一种学习的行为。叶圣陶老先生曾说:“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行为。”“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备有这种生活能力。”[2]他还进一步指出:“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越真。”[3]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也指出:“培养语文技能,特别是培养熟练技能,要靠实践,靠练,而且要有一定的量。”[4]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也十分强调学习行为的实践问题。那么,我们要在教学中实施素质训练,就必须强化行为实践观。在教学中,坚决克服学生坐着不动,单纯听讲的弊端,尽量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具体的行为和动作。让学生学习行为的实践环节得到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实践多了,才能形成技能技巧,才能具备较强的能力,才能形成良好的素质。 四、习惯养成观 九年义务教育各科教学大纲,对习惯养成问题均提出了明确要求,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例,涉及到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就有50多处。大纲中还明确具体的提到阅读习惯、预习习惯、自学习惯、写字习惯、查字典习惯、认真和有礼貌的听话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先想后说的习惯等等,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来就是我们的教学所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 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讲,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优良素质的重要内涵。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也关系到提高学生优良素质的问题。学生从小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长大了才能具备良好的工作习惯、生活习惯,这还关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素质训练的重要内容。 五、学生差异观 由于各种原因,每个学生在知识、智能、兴趣、特长、性格和个性品质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他们都处在各自的发展水平线上。素质教育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真正实行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得到相应的发展。这是教学实施素质训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强化了学生差异观,在教学中才能克服不顾实际、强求一律、一种要求、一种规格、一刀切、齐步走的弊端,才能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起跑线上,达到“各尽所能”的一般发展上的高速度和掌握知识的高质量,才能面向大多数,真正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从学生差异观的基点出发,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必须坚决改革班级授课的单一教学形式,应该把班级授课——分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不拘一格的“根据学生实际,进行不同教学”的“差异教学”,只有这样,教学才真正能进行有效的素质训练,素质教育也才真正有可能落实。 六、知识母体观 当今时代,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逐日飞增,以至有人要用“知识爆炸”来形容人类知识以“加速度”积累的形势。世界广播教育家罗伯特·希里尔博士是这样形容的:“按今日知识增长的速度计算,今天出生的孩子到大学毕业时,世界上的知识量已增加4倍,这个孩子50岁时,知识量将增加到32倍。”[5]西德的哈根·拜因豪尔说:“今天,一个科学家即使日以继夜地工作,也只能阅读有关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百分之五。”[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指出:“学习什么?主要是学习方法。知识那么多,哪能学完全部知识。”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我们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众多知识中最起作用、最有价值、能起到母体效应的那些知识,我们姑且叫做母体知识。母体知识,就是学生借以进行科学有效地学习,能去获得更多更新知识的知识。比如学习汉语拼音,学生掌握了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方法的基本知识以后,就能自己去拼读任何一个音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