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养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完整的、和谐的人格,它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条件。健全人格的养成有待于一种和谐的教育来实现。这种教育应该把培养健全的人格作为最高目的之一,强调人的尊严、自由与责任;又强调每个人都要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社会,而且要把伦理道德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去。人在尊重自然的同时要把自己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教育应挖掘人潜在的智能,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强调教育的内容逐渐朝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方向发展,使受教育者成为既有人文思想又有科学思想,有深厚、广博的文化积淀的人。 一、现代教育应以培养健全人格为重要目的 康德说,人唯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不同的教育就会培养出相异的人。众所周知,人本身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前提。脑科学说明,现代人的大脑已经具有150万个神经元,其信息可达10[14]比特。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质之一。这种特质唯有依赖教育才能转化为无限的创造力。人因着良好的教育才能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又为人的创造性奠定了心理基础,而创造性是人格发展的最高体现。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研究者称其为有较高的情商值。情商是一种性格素质。它包括抑制冲动的意志力,延迟满足欲望的克制力,如何调适自己情绪的能力,与人、与自然界的协调能力和培养自动、自发的心灵动力。情商的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戈特曼曾做过一个试验:把一批小孩带到房间里,告诉他们,桌上有棉花糖,大家可以马上吃,但如果等我出去办完事回来才吃,你们可以得到双份。戈特曼说完就离开了房间,一些孩子看他一走,便急不可待,拿起棉花糖就往嘴里塞;另一些孩子等了几分钟便不再等了,也把棉花糖吃掉;剩下几个孩子决心等那人回来。这项实验结果是:那些有耐心等待的孩子长大后比较能适应环境,比较让人喜欢,比较敢冒险,比较有自信,比较可靠;那些没有等待、无法克制自己的孩子的情商值较低,长大后各方面的成就都比能克制自己的孩子差。最新数字显示:智商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就所起的作用仅占20%左右,而情商要占到80%左右,并且智商的成功发挥有赖于情商的完善、健全,情商可以维持、加强或者阻碍、削弱智商的作用。 教育家在培养杰出人才时非常注意提高他们的情商素质水平,主张每一个人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因为,崇高的人生观不仅统帅着个人的才能,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决策着个人取得成就的大小。如爱因斯坦就要求他的学生“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并且在悼念居里夫人时说:像居里夫人这样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其次要培养他们坚韧不拔、开放达观和不怕挫折等优良品质。科学研究作为一种探索未知的人类活动,必然会遭到种种困难和挫折,研究工作者必须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否则便会半途而废、一事无成。最后要培养他们充满热情、拥有广泛的兴趣和具有合作精神。热情作为一种稳定而深刻的感情,具有巨大的推动力。只有对事业抱着巨大热情的人,才能克服重重困难,坚韧不拔地进行创造性活动。兴趣在求学和科研中之所以很重要,是因为它能增强快乐感,增强学习和钻研的动力。许多杰出的科学家能废寝忘食地工作,其中兴趣起了很大作用。善于合作才会形成一种互助气氛。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要求合作越来越密切,这样才会使人类的各项活动长足进展。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采用分数淘汰制作为选择人才的尺度。学校靠升学率争夺“重点学校”的荣誉;以多收高价生来获得颇高的经济效益,家长靠孩子升上高一级重点学校乃至大学来往脸上贴金。最苦的是学生了,“头悬梁,锥刺股”,不留神考试成绩不好,将迎来家长的讽刺辱骂甚至拳打脚踢。孩子的尊严、自由、创造性、好奇心、想象力统统被压抑,德育、体育、美育被偏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氛围中,“变态”的父母与“变形”的孩子之间不时出现令人痛心的“人间悲剧”。在我国,每年7月7日至9日为全国统一的高考时间,学生们称此时此事为“黑色七月”,进入“炼狱”。“应试教育”使一些充满朝气的青年由于考试失败而灰心丧气,有的甚至轻生。它也使一些学生对简单、机械、枯躁、乏味的教育产生厌烦情绪,他们或沉湎于电子游戏室,或逃学流浪,有些虽从学校毕业却并不具有为社会劳动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试教育”严重摧残人性,致使不少学生的心灵扭曲。当一所大学开通“心理热线”后,人们发现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比率竟为25%。这一惊人的数字表明:培养健全人格的工作刻不容缓。 二、现代教育应提供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 “博雅”教育应成为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主流,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形成完整的知识构建。 纽曼,19世纪英国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之一,他主张大学应传授“自由知识”(我理解这里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自由),它综合了自然、社会、人文等所有普通知识,其核心是古典人文知识。一方面他认为人文主义有助于心智的培养和理性的训练,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之一;另一方面他认为人文主义知识本身就是目的,它不带任何功利性和世俗性,它很高贵典雅,值得追求,因为它内部含有一种科学或哲学过程的胚芽。 本世纪以来,为适应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对大量实用人才的需求,许许多多科学技术涌入大学,很多工科大学和专门学院应运而生,这从一个方面来看,无疑是历史和教育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在某种意义上讲却是以人文教育的失落为代价的。与此一致,我国的教育在内容上文理分割、重理轻文、重工轻理、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造成文化陶冶过弱、专业教育过窄、共性制约过强的弊病。在功利意识的驱使下,教育把重心偏向文化的工具价值上而挤压文化的精神价值,完全忽略了“以文教化”。我们注意到发达国家的教育很注重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及文科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规定,本科4年的360学分中,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72学分的人文、社会、艺术科目;而文科学生必须选修108学分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近几年来,我国工科院校开设了大量人文社科方面的选修课,其目的是弥补文理分科造成的弊端,这是很让人鼓舞的举动,它使学生能掌握和了解较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并逐渐内化成个人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