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标准 抓住关键 严格检测

——学习邓小平关于教育质量的论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洪波 南充市教科所

原文出处:
学校思想教育文稿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邓小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得到了普遍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认真学习、精心研究邓小平教育思想,特别的研读、落实邓小平关于教育质量的一系列论述,对于实施“三法一纲”(《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保证教育质量。早在1958年邓小平就指出;“现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各类学校,都不能降低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涉及一个学生人数问题。学校应该挖掘教学潜力,多招学生,但是不要因此降低教学质量。学生人数多,又能保证质量的,才是好学校。”[①]“必要的教学器材不能减少。经费使用不宜过紧。我们节约经费有个原则,不能因为节约经费而影响教学质量。如果教学质量降低了,过几年就能看出来,那时大学招生就要发生困难。”[②]“有的国家中小学质量差,吃了亏。我们无论如何要保证有一批学生基础课学得好,否则将来要吃大亏。”[③]1978年,邓小平又指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④]“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⑤]邓小平同志把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国家的命运、盛衰联系在一起,充分揭示了保证、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迅速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现代科技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

      一、全面发展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

      邓小平坚持、丰富、发展了毛泽东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1956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一文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毛泽东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总结建国以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经验提出的教育方针,亦即人才培养目标,澄清了当时教育工作中的思想混乱,也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这一方针的贯彻,造成了学生不读书、教师不敢教的严重局面。为了拨乱反正,继续贯彻毛泽东关于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邓小平指出:“要恢复对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增长学生的知识和志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⑥]“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⑦]邓小平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明确指出全面发展就是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这一标准也是检验教育质量的标准。

      教育方针,对教育教学活动起导向作用。培养方向,是从宏观着眼;质量标准,是衡量教育教学成果的尺度,强调的是人才培养的规格。把质量标准与教育方针融为一体,有利于把教育方针贯彻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邓小平在1989年10月给少年先锋队的题词。这一题词提出了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素质要求,它也是对学校德育的具体要求。邓小平关于“四有”的论述丰富了教育方针的具体内容,明确了质量标准中“德”的具体内涵。“有理想”,就是要立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不息,并把它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结合起来,树立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道德”,就是要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国民公德,要有崇高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有文化”,就是不断提高科学知识水平,真正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有纪律”,就是要遵守国家法律,遵守所属部门和组织的规章制度、条令、守则等。“四有”各自具有特定的内容和含义,反映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各个侧面。同时,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教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四有”新人培养目标的提出,端正了办学思想,促进了德育工作,提高了育人质量。

      智力开发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对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1983年3月2日,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特别强调:“智力开发是很重要的。我说的是包括职工教育在内的智力开发,要更好地注意这个问题。”[⑧]邓小平提出要重视智力开发,是在他视察江苏等社会经济重大发展后得出的结论,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江苏多年来是比较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作用的,对知识分子使用得比较得当”。[⑨]八十年代中期,在教育界掀起了智力开发研究的热潮,不少教师扬弃了只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法,把智力开发当作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特别注重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近年来,高考实行标准化考试,逐步走向以能力测试为主,这实际上是把智力开发作为智育质量的检测标准。它强有力地推进了中小学生的智力开发,促进了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教师和教材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邓小平明确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和教材的观点,深刻揭示了构成教育教学活动的要素与教育目的之间的质的关系,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规律的精辟概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