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传统与现代的整合

作 者:
周鸿 

作者简介:
周鸿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重庆 630715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现代化是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不断改革的过程。在过去,人们往往片面地注重传统与现代相对抗的方面,在教育改革中多是以现代否定传统而放弃反映民族特色的传统,忽视了传统与现代之间互补互动而必须整合这个重要方面。在当今世界文化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和相互矛盾共存的态势下,中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注重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色和优势,并使之更新而富有现代性和世界性,这样,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教育现代化中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具有对立统一性质,它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审视传统教育、使之转化为现代教育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更新传统,确定传统的现代意义,尊重它在现实教育中的反映和价值。同时,这种整合还应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它要求加强与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文化教育的相互沟通和整合。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既要反对“西方文化中心论”,也要反对“儒家文化复归论”,我们必须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文化整合原则。

      一

      教育现代化中传统与现代的整合具有对立统一的性质。

      中国文化教育现代化的过程,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把传统与现代置于二元对立状态。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文化教育的二元对立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出现在中国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中国教育现代化即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这是一个传统教育如何变成现代教育的过程,也是现代教育如何取代传统教育而居主导地位的过程。20世纪中国的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教育之争,从时间上看,是一个古与今之争。不过,中国人意识到“现代”或“今天”的到来,并不是出于一种要更新自己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的需要,而更多是因为一个外来“异端”的出现,它以“坚船利炮”和“声光化电”把中国人惊醒了,并危害着中国的存在。因此,中国人不得不承认物质文化明显地高于中国的“西方”应该是学习的对象,“西学”就成为现代中国人进行教育现代化的参照系。但是,这并不足以动摇“中学”的主体地位。根据张之洞以夷制夷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方案,固有的传统文化教育是主体,是文化教育思想结构的根本,而现代文化教育则是被传统文化教育所利用。曾经接受西洋文化熏陶的严复、梁启超等人,宣传“西学”,提倡洋务,兴办新教育,试图动摇“中学为体”的意识,提出中西互补的主张,在当时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

      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姿态是革命的,言论是激烈的和具有锋芒的,实践是带有先锋性的,但是,在当时办的新教育并没有因为这些姿态、言论和实践而跟固有文化教育的传统断裂,传统无论是被批判、利用或继承,都与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息息相关。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变异性、连续性而非断裂性关系。

      时至今日,尽管各种各样的教育在教育思想观念、理论、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显示其现代性,能借助外来文化的力量和影响,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给教育带来新的面貌,然而,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某些方面,都是新与旧、传统性与现代性矛盾统一的表现。

      二

      教育现代化中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审视传统教育,使之转化为现代教育内容的过程。

      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经历了一个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新审视的过程,新文化教育对于旧文化教育是采取批判和利用的态度。因此,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一直处于二元对立的紧张状态。但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这种对立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在教育的文化内容方面,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受到震撼可能是最大的,特别在道德伦理教育的层次上,封建礼教受到空前无情的抨击。但在具体教育活动中,目前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或延续是颇为明显的。值得注意的是,今天我们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在学生中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看到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不能简单地把它们拔高或贬低,不能放弃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批判武器。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文化教育传统,其基本内容应审视如下。

      1.人文精神传统。儒家重视人文,尊重个体人格,提倡伦理,因而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但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又强化了“人治”,与秦汉以后发展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有着逻辑上的内在同一关系。

      2.民本精神传统。儒家有较强烈的“民本”精神,重视“民生”、“民利”、“民心”。然而孟子所谓“民为本”、“得民心”,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面对治国平天下而言的。

      3.反躬修己、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梁漱溟把儒学概括为“反躬修己”之学,是有道理的。儒学强调“修身”、“内省”,通过“修身”、“内省”以达到理想人格。中华民族依靠发挥“自强不息”精神,创造了绵延6千年的东方文明,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然而,过分地“内省”、自律也会影响向外开拓的竞争意识、创造意识,也容易诱发“心外无物”的主观思维的局限性。

      4.维护宗法、血缘家族的传统。受宗法、血缘支配的东方或中国特有的家族结构,容易给人们蒙上一层温情脉脉的亲缘感情面纱,形成社会的内聚力与凝聚力。然而,这又是形成封建家长制、中央集权制的土壤,是培育封闭、狭隘、保守意识的温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