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素质教育及其有关思想,不是逻辑的产物,而是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它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因此,应从事实与逻辑、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来对其加以分析,并非纯粹逻辑论证。具体的悖论皆有其存在的范围。悖论是对于某个理论来说的,是其自身而并非外加的。理论发展的某个阶段存在悖论,而在进一步发展中悖论又被消除的例子屡见不鲜。正在发展完善之中的素质教育理论并不存在语义悖论、逻辑悖论之类。素质教育是否反映了教育思想的改革与进步,最有力的论证还是实践。 关键词 教育 素质 素质教育 悖论 逻辑 本文就黄甫全同志的《素质教育悖论》[①a]一文(以下简称甫文)作一个简要的评述。在叙述过程中的引语,凡未注明出处者皆来自于甫文。 应当说,甫文的出发点确系“深化理论研究”,而且甫文对其所提出的悖论是否定性的、肯定性的还是伴生性的,也是本着探讨的精神看待的。但甫文认定“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理论、一种思潮和一场运动,无论在语文上,逻辑上,还是在文化上,均存在悖论,存在自身相关、自我缠绕的矛盾性和不合理性”,对此,我们将提出一些异议,权作商榷。 据甫文,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和支持者还停留在回应上,停留在引申上,停留在套释上,而素质教育的歧议者也仅仅处于直觉性敏感的认识层次(见甫文摘要)。我们这里的评述既不是为了否定这种“停留说”,也不是为了肯定歧议者还只是直觉性敏感,而仅就相应的几个问题叙述具体的看法,亦即停留在具体问题上。 一、真是悖论? “发现和考察事物的悖论,并非就一定否定事物本身”。可见,甫文之本意并不在否定素质教育,如果真的否定了,那也不是“发现和考察”的结果。问题在于,甫文提出的“素质教育悖论”是否真是悖论? 甫文举出了集合论中的罗素悖论,罗素以集合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和用最简要的推理即导出了古典集合论的不相容性。那确系一个悖论,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危机,数学史上一场影响空前的危机。 与集合论悖论相比,“素质教育悖论”并未引起教育的一场危机。从逻辑上讲,我们不能因其未引起一场危机而否定其本身是悖论,问题的实质在于它是否真的导出了不相容性。果真如此,不讲一场危机,这或多或少也要影响到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甫文说“悖论是由于人们在思维过程中概念不准确或推理不严密所致的一种自相矛盾”,实际上,对于悖论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对于悖论形成的原因也有许多不同的分析。有些悖论既不是因为“概念不准确”,也不是因为“推理不严密”,而是原有理论体系的适用范围问题。例如有“整体大于部分”这个命题,伽俐略却提出了偶数集(部分)的元素个数不小于自然数集(整体)的个数的命题,这似是不相容的两个命题,被称为伽俐略悖论。实际上现在许多人都知道这是“整体大于部分”这个命题的适用范围问题。 什么叫“自相矛盾”?对这一问题的判断也是与体系有关的。欧氏平行公理与非欧平行公理(以罗氏为例),它们自相矛盾吗?前者放在欧氏体系内是相容的,后者放在非欧体系内是相容的,它们在各自的理论体系内都是相容的,而且两个体系具有相互相容性。只有把它们同时放在一个体系内才是不相容的,自相矛盾的。这就好比在有限的世界里整体是大于部分的,而在无限的世界里整体可以不大于部分。 讲述这么一段,为的是说明,不宜将一般的问题或矛盾简单的说成悖论。具体谈到甫文,它认为素质教育在语义上、逻辑上、文化上都存在悖论,那我们就分别作一些具体分析。 二、文化悖论? 甫文从两方面来说明素质教育的文化悖论,先是就素质教育的内部结构来说的(即文中的“第二个方面”),后是就其外部关系来说的。 甫文花了很长一段论述来论证“倡导素质教育,出发点原本是为了提高每个人和全民族的素质,实际上却把素质教育变成了一把双刃剑,悬挂在中华民族及其每一个成员的头顶之上。”用以论证素质教育变成了一把双刃剑的主要论据就是甫文所说的素质内在结构的“多维二重性”,“素质教育既可能传承和培养人优良的、先进的、崭新的素质,也可能传承和培养人劣质的、落后的、腐朽的素质;素质教育既可能传承和培养好的、对人和社会有益的素质,也可能传承和培养坏的、对人和社会有害的素质;素质教育既可能提高每个人和全民族的素质,也可能降低每个人和全民族的素质。”这一段长长的话是在说明素质的“多维二重性”,实际上是讲了三维,再仔细分析也就是一维,即素质有好坏之分,所谓“多维二重性”,所谓“双刃剑”,所谓“双重可能性”,所谓“正负功能”,用了很多名词,无非说明素质有好坏之分、优劣之分。 耐人寻味的是,甫文在叙述第三维“二重性”时竟忘了素质的“二重性”,因为当它说“素质教育既可能提高每个人和全民族的素质,也可能降低每个人和全民族的素质”的时候,这里的素质显然仅仅是指好的素质,否则要提高干什么;如果不是指好的素质,而是指坏的素质,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并未变,只是前一半变为消极的、后一半变为积极的(降低坏的素质);如果既是指好的素质又是指坏的素质,或是中性的,那么,这句话的前一半和后一半就没有差别,那么,这句话也不是在说“二重性”。这只是一种逻辑的分析,事实上,是甫文不小心,竟把素质说成为一重的——好的素质了。 为什么甫文会突然忘了素质的二重性呢?应当说,甫文在叙述第三维二重性时是一种自然的表现,而当它硬要说素质具有多维二重性时,特别是在叙述其“多维”从而使这把“双刃剑”四方八面闪射寒光时是勉强的,不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