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兴趣的理论思考:概念厘清与价值分析

作 者:
蒋慧 

作者简介:
蒋慧(1982- ),女,湖南永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广东 广州 510000),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广西 桂林 541004),研究方向:学前教育课程理论。

原文出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兴趣形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兴趣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有方向的,朝向某种特定事物或活动。兴趣受事物特性、周围社会环境、个体需要和个体知识经验影响,并在活动中产生。重视幼儿兴趣、培养幼儿兴趣既是尊重幼儿主体性的体现,又是对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教育之超越。当前要注意的是不能过于重视幼儿兴趣的工具价值,忽视幼儿兴趣的本体价值,从而使得培养幼儿兴趣停留在口头上和形式上。只有正确认识并落实幼儿兴趣的两种价值,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统一。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597(2013)05-0145-05

       当代幼儿教育改革表现出对幼儿兴趣的极度重视。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涉及五大幼儿教育领域的内容与要求中除社会领域外,其他四大领域都明确地从教育目标和教育手段两个方面突出了幼儿兴趣。

       显然,这一改革理念也深入幼儿教师心中。这从他们的言谈或者活动方案中可以体现出来:如果我们让幼儿教师从理论上来评价幼儿兴趣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时,相信人人都会肯定;教师在设计活动方案时,其中的活动目标总少不了“提高(激发/培养)幼儿活动(游戏)的兴趣”等类似表述,以示对幼儿情感、态度的重视,并与原有“重知识,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旧教育观念划清界限,似乎不这么做就不足以彰显自己科学的教育观念。一些教师为凸显对这一维度的重视,还刻意将其排在目标的第一条。然而,当我们追问他们“什么是幼儿兴趣”、“它在幼儿教育中应如何体现”等问题时,他们一开始有些惊讶,对前一个问题似乎并没有思考过。短时的惊讶后,他们都会表示幼儿教师在教育中关注幼儿的兴趣是显而易见的,幼儿兴趣体现在教育中的方方面面,并能很快列举出若干体现重视幼儿兴趣的方式方法,如“出示好玩的材料”、“通过做游戏”等。

       然而,这些是否表示幼儿教师已经真正认识了幼儿兴趣,并把这种理念落实到实践中了呢?观察幼儿教师的实践,事实并非如此:症状一是部分教师依然以自己的想法控制整个教育的进程、强调已有知识的传递,忽视活动中超出自己兴趣范围内的幼儿兴趣。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幼儿感叹活动“真无聊”。症状二是一些教师表面看似重视幼儿兴趣,实际上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只关注幼儿表面化的兴趣,活动中忙于变换活动材料和活动方式吸引幼儿,令人眼花缭乱,以致幼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被各种新奇事物轮番刺激,兴奋度始终很高。久而久之,幼儿对高强度的感官刺激产生依赖,一旦刺激不足就难以兴奋,更无暇顾及和体验自己真正的兴趣,主动性、积极性逐渐消失。即便偶然拥有自主选择机会时却连自己想玩什么都不知道,只好不停地玩下这个摸下那个,无所事事,完全体会不到独立、自主带来的深层乐趣。症状三是一些教师在教育中盲目跟随幼儿的兴趣,无视幼儿教育特有的目标性。活动最后幼儿只获得了一些凌乱的经验碎片,更甚者,教师对幼儿兴趣的刻意强调使得一些幼儿学会揣摩教师的心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表面兴趣仅仅是为了迎合教师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师幼双方的共同活动直接背离了教育的本意,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游戏。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幼儿变得越来越木讷、越来越懒,习惯等待他人替他做决定,而自己内心的兴趣却越来越模糊……这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体来说,都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隐形的损失。由此可见,虽然教师意识到了幼儿兴趣在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性,但无论是观念的认识还是实践的落实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幼儿兴趣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幼儿兴趣概念的厘清

       梳理有关幼儿兴趣的研究,我们发现教育领域对于幼儿兴趣的研究主要为一线教师所关注,他们多是从具体经验中总结了一些激发、培养或保护幼儿兴趣的具体方法,“幼儿兴趣”在这些研究中往往被当做一个自明概念模糊使用,没有涉及对“幼儿兴趣”概念本质的探讨和分析。这种研究的随意性虽然一定程度上与人们惯于把“幼儿兴趣”研究置于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认识有关,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对“幼儿兴趣”问题的研究依然非常薄弱。理论认识上不去,实践往往就较为盲目。这也正是一些教师试图通过模仿、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等途径来了解或掌握一些有效激发或培养幼儿兴趣的方法,但实际运用中往往事倍功半,或仅停留在表面,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想促进幼儿兴趣实践的发展,我们首先需要深度理解幼儿兴趣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一)“兴趣”概念考察

       从词源学上考察,无论是英语还是德语中的兴趣一词,都源自拉丁语的interesse,意为“关注、能区别的,有重要意义的”事物。从字义上解释为“处于中间的事物”,由inter-(两者之间,between)与词根esse(存在,to be)两部分构成。[1]正如杜威所言:“含有居间的事物的意思,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连接起来的东西。”[2]由此可见,在个体发展或教育语境里,个体发展是现在向未来的发展,这两者之间是存在距离的,兴趣正好把个体的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

       在中国,可以分开来理解这个词:

       兴(興),会意字。“兴”与“同”同源。金文从舁(四手)从凡(盘)从口,会在号子的配合下,众手共同抬起一个大盘之意。《说文》:“兴,起也。从舁从同。”本义为起来,引申为兴起、开始、兴盛、兴致。[3]

       趣,春秋以来的形声字。从走,取声。本快走、疾速义。与趋字音义通。引申指趋向。再引申为兴味,使人感到愉快。[4]

       综合起来,可以理解为:兴趣是在人对物的作用中产生的,与劳动、活动有一定的关联,往往需要付出努力;且这种活动是有方向、有目标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