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世纪的三次课程改革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变革,就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在教育改革中,课程的改革是核心。20世纪一百年中教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都是从课程改革开始的。 第一次教育改革在20世纪初。简单化的说法就是以杜威进步主义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批判了传统教育的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提出活动中心、儿童中心、儿童的兴趣中心的主张。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他批评传统教育的“最大浪费是由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他在校外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另一方面,他又不能把学校里所学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注:《学校与社会》,《杜威教育论著选》,第52页。)他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并从这个原则出发,课程必须考虑到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强调课程教材要与儿童生活经验相联系。杜威的教育思想影响了美国教育几十年,而且影响到世界各国。 第二次教育改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50年代后期,美国学术界许多人士对“生活适应”的功利主义教育提出了强烈的批评,同时批评当时的课程内容只反应了19世纪的科学成果,没有反映20世纪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强烈要求改革。1957年的苏联人造卫星上天,促进了这次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仍然是课程。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提出加强数学、科学、现代外语三门基本课程。于是出现了新数学、新物理等一系列新教材。虽然这些教材,由于太深太难不能为教师和学生所接受,到20世纪70年代初就被弃之不用,但它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影响到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 第三次教育改革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的动力来自教育的外部和教育的内部。教育的外部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由此带来生产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深刻变化;国际局势趋于缓和而经济竞争日益激烈。教育内部的因素是:一方面,中等教育的普及和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下降。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的公开信“国家处境危险,教育改革刻不容缓”就反映了这个问题。之后,美国朝野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包括1991年布什总统提出的“2000年教育规划”和克林顿总统完成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与此同时,日本、英国、法国也在进行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的核心依旧是课程。 为什么每次教育改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道理很简单,任何教育目标都要依靠一套课程来实现。当然,每一次课程改革总是以某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指导,同时要求采用新的方法来保证,否则,课程改革也难以实现。 二、第二次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课程改革是在20世纪教育大发展、教育大改革中开始的,对后来的改革有巨大的影响,值得认真总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冷战的年代。一方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阵营严重对立,大家都在扩军备战。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经过二次大战作为试验场的应用有了飞速发展,为各国的军备竞赛提供了条件。培养掌握新科技的人才就是当务之急。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此次课程改革呈现了以下一些特点。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精英教育”。美国一些科学家认为,美国科学对二战胜利作出的重大贡献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借来的人才”,即在欧洲接受教育而后来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如果美国教育制度不能培养出数量充足的有能力的科学家,在未来社会中美国的优势就不能保证,因而要培养美国的精英。 2.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就强调学科的结构。他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注:布鲁纳:《教育过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8页。) 3.新的课程在内容和结构上与传统的课程迥然不同。新课程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感到像一名科学家那样,不仅使用他的工具,还要以他的眼光看问题;不仅仅只体验他的劳动成果,还要体验从事智力活动的欢乐。因此要把科学方法,即“探究”、“问题解决”、“发现教学”和“科学方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新课程中,教师不再是所有知识的源泉,而是教师用探究的方式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主动的,是通过发现过程建构概念的人。 4.此次教育改革是由第一流科学家推动的,课程的编制也是由专家进行的。例如当时的新数学、新物理、新化学、新生物课本都是由大学或专门委员会编写的。这就使得教材脱离普通教师,也为它的实施带来了困难。 社会各界对新的课程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是并没有获得改革家们所期望的成功。据美国教育署1964/65年的调查,只有20%的学生选学新的PSSC物理课程。到20世纪70年代在一片“回到基础教育”的呼声中,新的教材逐渐消失。对这次大规模的课程改革,普遍认为是失败的,但公允地说,其对世界教育改革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教育界、科学界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对改革失败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探讨,吸取改革的经验教训,认为改革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