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论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文侃 福建师大教育系

原文出处:
外国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目的论所论述的是通过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理论中的首要问题。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此问题都持有独特见解。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研究,概括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并就我国教育目的问题提出一孔之见,以求教于高明。

      一、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教育目的论

      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甚众,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只能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人物,对其教育目的论作极扼要的介绍。

      古代希腊奴隶社会时期,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322)认为灵魂有三种: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与此相适应,应有三种教育:体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这三个方面,使受教育者得到最高程度的和谐发展,成为良好的、有教养的公民。

      从公元5世纪末到14世纪上半叶,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史称中世纪。这是宗教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蒙昧时期。这个时期,教会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思想虔诚、谈吐文雅、行为端正、语言流利”的传教士和其他神职人员,宫庭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治理封建国家的官员,骑士教育的目的则在于培养维护封建统治的武夫。

      14世纪下半叶以后,到17世纪初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史称“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的时代内容主要表现为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发展资本主义的新文化,打击神的权威,讴歌人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人文主义”世界观。这时,教育所要培养的已不是僧侣和神职人员,而是能积极从事社会、政治、文化、工商业等各种活动的实际活动家了。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Vitorino da Feltre,1378-1446)就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应是培养精神、身体、道德都充分发展的人。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也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体和心理和谐发展的人。

      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到19世纪末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相继进行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并确立另一种人剥削人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人类社会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而进入了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的教育,新的教育需要新的理论。于是乎先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

      就教育目的而言,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否定教会的“原罪”谬论,认定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他反对压制儿童的个性,束缚儿童的自由,反对强制灌输传统的偏见和呆读死记宗教教条,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由,通过自然的和自由的教育,把儿童培养成自由的人。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Johnn Heinrich Pestallozzi,1746-1827)认为,每个人都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力量,教育的目的“在于依照自然法则,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自身各方面的能力”,[①a]使其成为完善的人。

      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②a]他还从社会分工多样性出发,认为学校不可能培养统一规格的人,只能为学生将来就业创造条件,因而他主张发展儿童多方面的感受性,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并以道德观念驾驭兴趣,使儿童成为“真正善良”的、有“正确教养”的人,即“完善”的人。

      英国社会学家、实证主义哲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为人的完满生活作准备。完满的生活包括下列五项主要活动:①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③目的在于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④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③a]为满足上述每种活动而作准备,乃是教育的真正目的与任务。

      19世纪末,以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社会进入了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由竞争走向垄断,进入帝国主义时代。这个时代,生产的智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的基本矛盾也进一步加深。垄断资产阶级为了榨取最高利润,需要大批具有实用知识和技能,并有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工人。这就需要教育家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新的制度要求培养新的人才,也需要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体系来取代旧的教育理论体系。于是乎教育理论体系分为两大派:西方的和前苏联的。下面举杜威和凯洛夫对教育目的的见解来说明。

      杜威断言:“教育即生长”。他把生长看作是教育的目的。在他的著作中,生长与发展经常相提并论。他从生物进化的观点出发,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基本上是以本能为核心的习惯、情绪、冲动、智慧等天生心理机能的不断发展、生长的过程,而教育就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

      与这种目的论相联系,杜威比较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他说:“就学生心智而论,……学校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④a]杜威在这里所说的能力,是以思维为核心,包括广泛的学习、操作、做事、解决各种问题以及适应社会生活的种种技能和能力的总和,而不是仅指纯理性范畴的思辨能力。但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他主张把二者统一起来,通过知识技能的掌握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同时以思维的发展来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