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市场经济面前不能免俗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安国 华东师大教科所所长

原文出处:
探索与争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是一场涉及到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全面改革,必然会对教育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面对这场变革,教育体制,以及人才观和教育观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传统教育体制正在变革中

      1.办学体制。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主体体系。改革办学体制的实质是要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调动政府和社会两个办学积极性,促使社会资源向教育流动。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实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必须采取措施,除政府以外调动社会、企业和公民个人的积极性。通过社会投资、民间集资、学业收费和校办企业等各种渠道,形成多种形式办学的新格局。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高等学校视为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如美国大学中私立大学占51.3%,日本占75.3%,韩国占80.5%。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把教育的管理者、举办者和办学者混为一谈,政府既充当管理者,同时又是举办者,还是办学者,致使政事不分。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多元举办者的出现既解决了过去政府作为唯一举办者,有限的教育投入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同时,众多的举办者按照各自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去办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办学模式,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承认并允许在政府之外还有学校举办者,进而将学校的举办者与管理者分离,这是市场经济主体性带给我们的新思路。这有可能打破政府包揽办学的单一格局和办学效益低下的弊端,极大地释放立体办学的活力,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诚然,基础教育关系到全民族的普遍素质,任何时候都应以政府办学为主,中央政府把办好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政府,仍以政府办学为主。高中阶段属非义务教育,民办高中应该占有相当的比例;职业技术教育是比较直接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教育。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应以适应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需要为准。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应主要依靠企事业单位办。

      学校自主办学,最根本的是学校能否自主决定其办学规模和办学类型。如同企业生产何种产品以及生产多少都由企业自己根据市场需要来决定一样,学校(主要是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应有权自行决定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政府可以通过评估其生均教育资源的达标来调控。这样就构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办学机制。总之,在“统”字上开刀,在多元化上做文章,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才能办出生机来。

      2.管理体制。所要解决的是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权限划分问题,涉及到学校布局和结构,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分工以及政府与学校关系。在我国还有一个部门办学、行业办学的特殊问题。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曾按部门、按产品办了一些学校。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有的部门、行业所属的高等学校中的相当一部分遇到了服务面向、学科和专业结构、发展方向等问题以及办学经费不足的困难;相反,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那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却深感原有的地方所属高校的规模、学科和专业结构等不能适应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即某一地区已设置了不少中央部门办的较高层次的学校,而地方却总不认为这是“自己的”,还要办一批由地方政府直接管理的高校,如此,致使这一地区的高校数量盲目膨胀,同时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合理地使用。所以,改革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甚至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学校进行合并,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办好一批学校已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3.投资体制。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和高质量运行有赖于教育资源(主要是对教育投资)的合理配置。是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投资体制是指从何处,以何种方式取得源源不断的教育经费。“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国情。原有的教育投资体制的主要问题是总量少,缺口大;来源单一,尤其是政府以外的其他投资渠道不稳定;投资使用的结构不合理,如基础教育应主要由政府支持,其他类型教育,则应更多地向实际受益者收取经费等。

      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一般也由三个部分组成,国家、社会和个人。学费作为培养成本的一种补偿,我国高校自1995年起全面实行收费上学制度,这对于缓解高教经费紧张,引导广大公民的消费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总的高教经费中学费所占比例还不到10%。由于学费所占比例过低,扩大高教规模就意味着仍要让政府支出更多的教育经费;如果学费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一些热门专业的学费比例甚至可以超过50%,那时,扩大高教规模就有可能,因为规模扩大有利于降低生均成本。所以在高教和职教领域,我们不仅要承认收取一定比例的学费是合理的,而且还要承认,学杂费可以作为一种调节的杠杆,如对于那些不太看好的专业(但社会确需要发展)可以少收费,甚至设立奖学金,即用经济手段来调节人们对专业的需求。总之,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政府办学为主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政府鼓励一部分社会资源转向高教。使整个高等教育的经费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各占1/3,如此,我国高等教育才能跃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4.招生和就业制度。从宏观角度说,大学生就业是由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所决定的。当经济规模和高教规模日益扩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条件下,作为社会重要资源的大学生就业不可能完全游离于市场之外。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大学生仅占同龄人口的5%左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也不可能超过10%,大学生仍然是一种稀缺资源。我国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高智力行业与艰苦行业之间,人才的个体意愿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市场体系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平衡等等,仍决定了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调节。国家宏观管理作用和范围的大小取决于市场发育程度及其作用范围的大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