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科教育学的概念、使命和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现代学科教育学的概念

      学科教育学不是学科教学法的翻版。近十几年来,我国教育界形成了一股“学科教育学”热。这股热流本身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面是终于冲破了凯洛夫教育学大一统的束缚,开始认可学科教育学的价值。消极面是无论研究队伍、思维方式、研究积累,仍然沿袭旧教学法传统。在这种条件下研究“学科教育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市面上充斥的好些“学科教育学”丛书原本属于教学法的层次和内容,却贴上了“学科教育学”的标签。这只能说是一种急于求成的浮躁行为的表现。浮躁行为所带来的虚假繁荣对于新学科的建设毫无助益。这就是目前我国学科教育学的时弊,这也正是我们从国际视野高度考察现代学科教育学发展的意义所在。

      学科教育学是以中小学各门学科的教育内容的授受为研究对象的。[①]这里所谓“学科”,一般是以各门科学为背景,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形式选择、排列,使各门科学的内容心理化,以求得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学力形成的学校教育要求的载体。在学科设定的理由与逻辑中交织着多种因素,近代以后变得尤为复杂。近代到现代学科课程的发展可以说是从学科的分离独立设置走向依据新的视点进行学科整合——从分化走向综合的过程。而以这些学校的学科教学实践为中心,专门研究与之相关的教育现象的一门科学,就是“学科教育学”。[②]它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出不同的阐释。不过,学术界一般倾向于分为分科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历史教育学、数学教育学三类和作为个别教育学总称的学科教育学。具体地说,广义的学科教育学是以教育目标、实现目标的教学内容、方法的应有模式作为其课题的。它同课程研究几乎是同义语。狭义的学科教育学则是以某一特定学科中的教育目标、实现该目标的素材内容及其教学方法的应有模式为课题的。学科教育学的更狭义的理解仅限于“学科教育学原理”“学科教育学研究法”之类各门学科所共同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的学科教学的基础研究。[③]学科教学的研究是中小学教育实践的基础,学科教育学原理则是分科教育学的基础。此外,学科教育学不仅指分科型教育学,也包括综合型教育学,诸如社会科教育学、理科教育学、艺术教育学等等。这样,学科教育学是一组庞大的学科教育研究的族群,是构成师范教育课程的核心部分。

      国际教育界在展望21世纪教育要求的基础上倡导作为广域科学的学科教育学,这是一种超越传统的单纯学科教学的技术学领域的学科教育学。它要求从跨学科的高度,考察学科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科的教学内容,疏理教学过程,探讨教学方法,广泛深入地对涉及学科教学的种种要素展开实证研究。广域学科教育学是建筑在如下两个学术基础之上的独立的广域科学。[④]第一,以教育科学为基础——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和分析学生发展的心理科学等等的教育科学。第二,作为各门学科的基础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及艺术、体育等等专门科学。这就是说,广域学科教育学的特点在于要求教育科学、狭义学科教育学及各专门科学三种势力的共同参与。这门科学对于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培养及学校教育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图1 作为广域科学的学科教育学概念

      二、现代学科教育学的使命

      (一)现代学科教育学应当为保障与提高各科教学实践的素质提供理论框架。作为学科教育学的基本课题,一般说来包括目标论课题、内容论课题、方法论课题、评价论课题。这是因为,上述四领域乃是构成学科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四要素[⑤]:

      

      图2 学科构成的四要素

      1.目的、目标。作为学科的一个统一的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学习者的变化——目的、目标,提示了作为人格形成的种种侧面,体现了该学科的性质。由于它体现了学习者的变化这一学习者的未来姿态,它由最终到达点——“成就目标”与显示变化方向的“方向目标”组成。再进一步分析,可以划分知识技能的习得、思考力的形成、兴趣与态度的养成等下位范畴。可以说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成就目标”,思考力、兴趣、态度的养成是“方向目标”。

      2.学习内容。这是保障学习者的变化所必须的。作为目的、目标的学习者的变化不能仅仅停留于语词的表述。若无具体的思考对象,不能展开思考,便无从培养思考力。知识技能的习得也是这样。我们必须根据一定的基准选定学习内容的范畴,并从中选择分年级的学习内容及其积累方式(序列)。这可以说是“学习内容”的两大课题。

      3.学习活动。设定了“目的、目标”与“学习内容”之后,紧接着的课题是如何对既定的学习内容施加影响,亦即“学习活动”的组织问题。影响方式即学习活动方式不同,伴随而来的学习者的变化也会不同。倘若选取的学习活动贫弱,便不能实现学习者的变化。

      4.评价。对于“学习内容”的作用方式——“学习活动”方式的不同,学习者的变化——达到“目的、目标”的状况也会不同。视其成就的状况,就得改善旨在保障达到目的、目标的学习活动。在某种情形下还得改进目的、目标与学习内容自身。这样,把握学习者的变化实态、厘定成就目标的基准、了解到达目的、目标的成就状况的“评价”,便成了学科教学的实践及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这种评价包括教学评价、单元评价、学科评价、课程评价。

      学科教学实践即“授业”是学科教育的理论出发点,也是归宿。没有理论框架便不能科学地把握授业实践,而理论必须在授业过程中获得验证。[⑥]这样,学科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说处于表里一体的关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