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教育对人的发展及对经济发展作用差异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级,但人文发展指数值都低于HML级的中国。这是由于这些国家内部的极端不平等,教育质量、结构和人才使用的不合理及人才外流等原因所致。在这些国家,教育发展带来了经济水平的提高,但由于社会内部的不平等,增加的财富落入了少数富人之手,大多数人生活仍旧没有较大改善,卫生医疗、社会发展程度仍然较低,最终在人文发展指数上表现为较低程度。这也说明,如果一个国家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发展教育,很可能经济增长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提高了,但却无法证明人的发展程度也以同样的规模提高,与经济增长相一致。那种认为只有经济的发展才是实质的发展,经济发展后,社会的各个方面很自然地就会得到发展的理论看来并不全面。以上举例说明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中,这一问题较为突出。可见,人文发展指数还受社会政治以及资源利用与分配方式等条件的影响。 3.本文以正规教育中的三级教育入学率来作为教育水平划分的依据,这只能近似地反映教育发展的真实水平。实际上,还应包括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质量的内容,但这些数据较难获得或难以度量,故未选用。 4.一般来讲,教育对经济发展以及对人的发展有一个延后效应,国内有学者认为是5年,特别是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因此,教育统计数字应早于经济指标和人的发展指标若干年,似乎才更能反映教育与后面这两者的关系。但是这一延后年数很难确定,而且有些数字不易获取,因此本文所采用的教育与经济及人文统计数字为相近的二三年间数字,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横向静态规律的研究。   五、结论 正规教育发展水平同人的发展程度紧密相关,正规教育的作用最基本地反映在人的发展上,这恰恰是正规教育的社会意义的最重要的体现。相比之下,它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略低。

原文出处:
教育与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于一些经济学家过分强调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因而导致一些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的失误,我国也不例外。这一问题很值得我们思考。那么,教育对经济的作用究竟如何呢?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前人关于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

      古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指出:“一切资本中最重要的就是投资在人身上的资本。”他提出的“人力投资”(Investmentinhuman)后来成为教育经济学的中心概念。20年代,苏联的著名学者斯特鲁米林通过调查证实了在微观经济学上个人受教育年数增加会带来个人收入的增加。60年代,另外两名苏联学者查津和伊加尔安通过实验也证实了斯特鲁米林得出的论点。

      美国布朗大学经济学博士爱德华·丹尼逊利用多因素分析来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他经过计算认为,美国1929—1957年间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2.93%中有35%应归功于教育的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T·W·舒尔茨和索罗也从不同角度计算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哈比森和查尔斯·梅耶进一步利用加权系数法,对世界75个国家的中等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分别加权计算,求得教育综合指数,然后求出其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88,呈高度相关。

      以上学者关于教育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方法是否合理、客观,许多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有些经济学家指出,这些理论忽视了教育的非经济收益及具体经济背景、文化传统、宗教和家庭关系的影响。与此同时,也遭到一些社会学家的批评,如英国社会学者安德鲁·韦伯斯特认为:“经济通过教育不断培养出专门技术人才而维持增长的观点,或认为失业者的技术就是不需要的技术,这些推论都过于简单化了。”

      我国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对经济贡献的份额用很具体的数字表示是不现实的。例如,上海智力研究所在一篇研究中国40年教育历史经验的报告中提到,计算教育对经济贡献份额的困难不仅在于计算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存在很大分歧,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对于发展的主要贡献在于提高人的适应能力,对经济增长往往并不起到直接的及时的响应作用。以上这些批评有助于我们吸取前人的经验,从新的视角分析问题。

      一、教育与人文要素指标的确定方法

      (一)教育发展级别的划分方法

      以往划分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大多采用三级教育入学率系数加权法,这种方法未能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清楚地分开,实际上两者教育水平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匈牙利学者彼得·曼迪在1981年提出了教育发展级别分类系统,即把各级教育入学率分别按高(H)、中(M)、低(L)划分成三档,然后将三级教育按档次组合起来,确定教育水平。很显然,对于每个国家来讲,这种组合是唯一的。

      1.分级目标如下: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教育水平界限清晰。

      ②为简要起见,在发达国家中不再细分级别,集中在一个级别中,即最高级。

      ③发展中国家数目较多,差异较大,因此,继续划分出几个级别。

      2.以上分类目标是由彼得·曼迪制定的。按照这一目标,确定出了三级教育入学率划分标准,但由于他所采用的数据出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5年统计年鉴》,数据较旧,如用目前统计数字再按原划分标准分类,其结果就会与原目标相差较大,故为了使两者保持一致,需要设计新的划分标准。

      本人根据《1993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有关教育的专项统计数字,以其中数字较全的91个国家为统计对象,重新制定出划分标准如下:

      表1 教育水平分级标准表

      级别 初等教育入学率中等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入学率

      低(L) 70%30% 5%

      中(M)70%—90% 30%—50% 5%—20%

      高(H) 90%

      50%

      20%

      按表1划分标准,得出的不同组合级别的91国的分布很好地符合了原定分级目标。

      3.按各国三级教育水平所属级别进行排列组合,理论上,应共有27种组合,但因通常情况下,高一级的入学率受较低一级入学率制约,只出现了14组,见表2。这种分级方法可以减少统计数字的误差影响;能清楚地解释不同的教育发展阶段;高、中、低三档中,每一档有一定跨度,各级别可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

      表2 教育发展级别的国家分类

      

      

      (二)衡量人的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人文发展指数

      前面提到教育对发展的贡献在于人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而不是对经济增长及时产生反应。因此,如果要想更清楚地反映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本质,就要更全面地确定一个指数,不仅要包含经济因素,还要包含人本身的发展和一些非经济因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从1990年起每年公布人文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简称HDI。这一指数恰好满足了以上要求,它是人均预期寿命、识字水平、人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三项因子的综合指数,分别包含了生活质量、认知水平、经济状况三方面要素,人文发展指数在0~1之间。按联合国的划分标准,人文发展指数大于等于0.8,人的发展程度属高等;人文发展指数介于0.5至0.8之间,人的发展程度属中等;人文发展指数小于0.5,人的发展程度属低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