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9)04-0080-10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反贫困、脱贫工作,围绕贫困人口生存、生活与发展问题,提出以“精准反贫困”“教育反贫困”“健康反贫困”等途径,实现2020年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反贫困、精准脱贫”“注重反贫困同扶志、扶智相结合”“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借此背景,总结反贫困经验与问题,探寻深层反贫困规律与机理,成为学术研究的现实命题。本文拟通过梳理国际反贫困研究历史,探寻其理论发展与现实路径的内在逻辑,为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依据。 一、国际反贫困研究的历史演进 若以理论为线索,国际反贫困研究大体可分为前理论研究、理论化研究和后理论研究三类。三者虽然进程上有所重叠,但在起始时间上依然存在显著时序性,依次为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90年代。 (一)以内涵分析和指标建构为主的前理论时期 1950年代前后的反贫困研究,以经济学领域为主,主要围绕贫困内涵展开。如“贫困恶性循环”“低水平均衡陷阱”“循环因果累积”“贫困陷阱”等,均是经济学视角的诠释与解读。上述概念,将贫困等同为纯经济学语境的低收入,继而在“穷”与“更穷”之间建构因果联系,未能充分认识到贫困现象的发展性和复杂性。但类似研究为20世纪60年代后的代际贫困、贫困传递、贫困代际传递、贫困循环等贫困理论生成,提供了研究积累。①从“穷”到“更穷”的线性传递,既发生于国家或地区,也存在于贫困者群体。对贫困者而言,贫困既表现为缺乏基本生活资料和发展资源,亦表现为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②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观点,虽脱胎于经济或物质贫困,却又明显比前者思虑周全。基于贫困内涵的拓展,如何在更广泛的视野中认识贫困,成为新的研究主题。借此背景,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开始陆续关注贫困标准和贫困测度问题。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国际开发署提出生活质量指数(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PQLI)。该指数旨在用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识字率三项指标对生活质量进行评测。③1990年联合国计划发展署建构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以预期寿命、人均识字率和人均GDP的指数为变量,对人类贫困进行测度。此后,国际反贫困实践开始同时采用PQLI和HDI量度贫困。2007年牛津大学“贫困与人类发展中心”(OPHI)提出多维贫困概念,并逐步明确多维贫困识别、加总和分解方法。④多维贫困指数(MPI)由此日渐成熟,并逐步发展成多维贫困理论。该理论强调从“收入、教育、社会保障和住房条件”四个维度进行测度。⑤ 贫困内涵的延伸和贫困测量指标的明确,表明贫困与经济、社会、教育等的联系日益复杂,人们对贫困问题的关注,愈发以人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可持续能力获得等为取向。这为进一步认识贫困继而帮助人们走出贫困提供了现实路径。 (二)以理论建构为主的理论化时期 若将贫困内涵与评价指标的确立视为反贫困研究的基础,那么解读复杂的贫困现实,并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则成为反贫困理论建构的先行经验。国际反贫困研究早期的理论建构,与两个重要理论密切相关: 一是人力资本理论。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人的主体性觉醒和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经济价值的挖掘,人力资本理论开始萌芽。该理论认为,因应社会经济总体发展诉求,须关注人的可发展性,健康和教育作为主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理应得到重视。该理论主要贡献在于,将对贫困问题的关注,从物质投入中抽离出来,转向人及其所附着的资本价值,这为反贫困研究提供了适切的理论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人力资本理论者认为,教育与健康之间是上下位关系,即教育可以影响人的健康水平,⑥人力资本理论也因其得到拓展。 二是多维贫困理论。多维贫困理论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理念,其以理论姿态登场是在21世纪初。该理论主张:从收入、教育、社会保障和住房条件四个维度,对贫困进行测度。⑦这四个维度与反贫困研究提出的四要素有显著重合,且密切关联。2000年以来的研究倾向于认为,教育对收入和住房条件影响越来越显著,进而间接影响健康。⑧同时,教育、收入、住房条件及其他隐性要素共同构成的社会经济地位也越来越复杂,并显著、密切地影响着个体健康水平。⑨ 在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40多年里,国际反贫困研究既注重理论建构,也强调理论修订与完善。作为反贫困研究中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和多维贫困理论的生发与演绎,较全面地体现了该发展趋势。 (三)以理论应用与修正为主的后理论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舒尔茨(Theodore W.Schultz)、贝克(Gary S.Becker),通过分析教育的社会回报和个人回报,凸显了教育、健康等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体发展的显著影响,教育和健康也由此成为反贫困研究关注重点。⑩ 后理论时期的研究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强调教育与健康的反贫困意义。20世纪90年代,罗丝(Catharine E.Ross)等人通过分析教育对健康的影响,强化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根本性作用。上述研究对教育及其作用的关注,在反贫困研究中产生了引领作用。此后,教育被作为一种以健康为前提、却又比健康影响更重要的反贫困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