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项贤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改革主要是围绕着这样一系列主题展开的:一是在新的意义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二是重新调整教育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三是协调政府与市场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四是调整中央与地方在教育管理中的关系;五是积极采取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措施;六是建设学习化社会。我国教育改革总体上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相一致的。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权与集权的关系、教育国际化和构建学习化社会,仍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字号: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历了8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大潮之后,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持续、反思与深化的重要发展阶段。综观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社会教育改革政策和实践,我们看到的不再只是教育改革的澎湃浪花,而是来自深层的潮流涌动。我国的教育改革从1985年全面启动至今,改革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有着一系列的变化发展。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主题,分析和思考我国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15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改革的历程,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改革主题贯穿其中。概括言之,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一、教育质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提高和保障教育质量一直是世界主要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改革最为突出的主题。实际上,就教育质量这一主题而言,我们甚至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教育质量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都特别关注的一个重要而永恒的教育改革主题。这里有所变化的,是不同时代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内涵及其与其他教育问题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认识。

      就美国而言,教育质量可以说是60年代以来教育改革一直追求的最重要目标。进入90年代,教育质量仍然是美国教育改革中几乎压倒一切的主题。无论是1989年老布什上台不久即通过两党教育高峰会议提出的六项“国家教育目标”,还是他1991年4月18日签发的《美国2000:教育战略》,教育质量都被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包括“择校”政策、“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改革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都是围绕着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主题展开的。1993年克林顿接掌白宫,教育质量的主题没有发生任何动摇或改变。季能(Kristen Geenen)等在美国教育成果国家评价中心(NCEO)1995年第22号报告中这样写道:“可以用来说明过去五年教育改革的主题词或许还是像‘绩效’、‘成果’和‘成绩’这样的词语。对教育成果的集中关注源于人们对美国教育绩效日益增长的不满。”[1]2001年小布什签署实施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o Child Left behind)教育改革法案,虽然强调了教育公平的问题,但教育质量仍然是其突出的主题之一。细看这一法案的实质性条款,大量的规定都是以普遍提高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为首要目的的。譬如:其中规定美国公立中小学三至八年级学生到2004—2005学年都必须接受各州政府的阅读和数学两科统考,如果有学校连续两年教学成绩低劣,那个学校的学生就可以要求转学,学校经费将会相应减少;如果三年后教学质量还未改善,那么这所学校就必须支付学生的补习费用;如果连续六年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对该校进行人员调整[2]。

      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也都在不同程度上给予了教育质量以特别的重视。不仅发达国家重视教育质量的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在重视教育普及的同时也特别关注教育质量的问题。潘迪(Raghaw Sharan Pandey)在总结印度1994年11月开始实施的“地区基础教育计划”(DPEP,1995—99)的经验时,将该教育改革计划对学生学习的高度重视作为第一条经验,认为“地区基础教育计划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唯一的动力或许就是它明确强调质量和教室内的学习”[3]。

      从整个国际社会来看,教育质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一直受到广泛关注。1989年11月第四十四届联合国大会第44/25号决议协商一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就以国际法的形式确立了儿童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注:世界上已有190多个国家签署并批准了这个具有国际法约束力的公约。我国是该公约的共同提案国之一,并于1990年8月29日签署了该公约,199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于当年4月1日生效。)[4]。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的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将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放在了优先地位上。最近发布的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全民教育:必须注重教育质量》,将质量列为全民教育的六大目标之一。科尔克拉夫(Christopher Colclough)等人还在该报告中指出“质量是教育的核心。它影响到学生能学到什么、学得怎样以及他们能从教育中得到什么样的益处”,“教育普及的成就在根本上取决于有效的教育质量”,并且认为“从根本上说,教育就是一系列从质量上加以界定的一系列过程及其结果”[5]。所有这些都反映了通过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的共识。

      教育质量是国际教育改革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之一,但9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对教育质量的普遍关注已经被赋予了一系列与以前不同的内涵。

      首先,与以前简单一味地强调教育质量不同,如今对教育质量的关注是以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为前提的。进入90年代以后,各国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都从传统的精英主义教育理念转变为全民教育的理念,对教育质量的强调都是有前提的。这里的“教育质量”已经不再仅仅指学生中少数精英分子在学业上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而是指以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为前提的普遍提高的教育质量。不仅业已普及义务教育的发达国家强调的是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且普及教育任重道远的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将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问题逐渐放在突出地位上;其次,从前人们强调教育质量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和学习的质量等,但今天所强调的教育质量已经上升到了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水平。实际上,早在1972年,由曾担任法国总理和教育部长的富尔(Edgar Faure)主持并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报告《学会生存》,就已经提出了“走向完整的人”的思想[6](P156)。这一指导思想在全民教育1990年宗迪恩(Jomtien)宣言和10年后的达喀尔行动宣言中都有明确表述。同样,这些共识在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改革中也得到了具体体现;第三,过去强调教育质量往往只关注课堂教学的因素,现在理解教育质量的认识框架已经有了很大的扩展。刚刚发布不久的2005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全民教育:必须注重教育质量》在第一章中就专门探讨了如何理解教育质量的问题,并给出了一个理解教育质量的认识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教育质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讲授、学习和练习,而是包括了整体的学校办学模式乃至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教育体系与制度。这是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一条更加全面的思路。教育改革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教学改革,而是超越课堂教学迈向了更加全面的综合教育改革的新模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