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导向

作 者:

作者简介:
秦玉明 攀枝花大学学报编辑部

原文出处:
攀枝花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6 期

字号:

      导向是行为主体的某种倾向、某种指向对客体产生的影响,能把客体引导到主体肯定或预定的方向。导向普遍存在于人类的三大活动,即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中。导向潜伏于生产过程中(如设计者和生产者的意图、作家艺术家的倾向、科学家的目的等),凝结于产品并通过产品显现出来。产品是导向的中介,它直接作用于社会。一个方案、一项设计、一篇小说、一部电视剧、一条新闻、一次报告能产生导向,即使是一个广告、一个商标、一块牌匾、一条标语,乃至一件服装、一幢房屋、一样家具、一套玩具,都会产生导向作用。新闻媒体对歌星、影星的渲染炒卖,导致了“追星族”的狂热和社会审美能力的退化;店名牌匾的崇洋崇古倾向,导致了殖民文化和复古文化的滋生蔓延;玩具生产中对纳粹党徽和日本侵华战舰的复制,导致了人们对民族耻辱的淡漠和对历史是非的误识;极品烟、黄金筵和牛奶浴的出笼,导致了社会攀比豪华、竞争奢侈风气的升温升级……诸如此类的导向,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导向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导向的产生有其必然原因。其一是人的社会活动都带有某种倾向性。无论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还是人类自身的生产,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和有预定方向的活动,因而必然包含有主体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美丑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取向。这些观念和价值取向必然要在活动中表现出来,形成一定的倾向性。倾向性如同电视台发射的信号,没有它导向自然不能产生。因此,在个性色彩鲜明的精神生产活动中,如文艺创作、科学研究、编辑出版、广告设计等等,都有鲜明的导向性。物质生产往往是一种批量生产,它的个性色彩虽然不如精神生产那么鲜明,但其中也打上了设计者和加工者的主观烙印,仍包含有主体的某种观念和价值取向。只不过,这些观念和取向是物化了的,即它们不是通过文字、符号等载体表现出来,而是蕴藏于服装、房屋、家俱、玩具中,通过这些物质产品折射出来。原因之二是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因而个体的活动必然要对他人、对群体、对社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即使象《鲁滨逊飘流记》描写的生活在荒岛中的鲁滨逊,当他征服了土人“星期五”而构成两个人的社会时,他的言行也对“星期五”产生了导向作用。社会环境为导向提供了对象,使导向信号有了接收者。

      导向在教育活动中尤为明显。教育是人类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外的第三类生产——人类自身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包括“三育”——生育、哺育和教育。在此“三育”中,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社会性活动。教育的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的文化和道德水平,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提供合格的劳动力。它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人口的素质和质量,关系到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水平,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教育从来都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活动,它还承担着铸造受教育者灵魂的使命。传授知识有导向(如不同学术观点、流派的导向),铸造灵魂更有导向。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育,其导向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学生,因而导向信号的发出和接收更为直接。换言之,教育导向无需通过导向中介,它是面对面的,是耳提面命式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乃至教师的人品学问、言谈举止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文科思想性强,因而无论中学的语文、政治、思想品德教学,还是大学的文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史学教学,都贯穿着鲜明的导向性。理工科教学亦有导向性,如导向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导向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导向创造思维还是惰性思维,如此等等。无论文科还是理工科教学,除了知识和思想导向外,还有心理导向、人格导向、品德导向等等。

      还应当看到,教育导向有其不可回避性。导向如同大众传播,它是导向者和导向接受者双向的活动,如果有人不接触某种导向中介(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或者有人具有识别判断某种中介并加以拒绝的能力,导向作用即不能产生。如一些文化层次和审美能力较高的人,他们不看那些违背历史常识的粗制滥造的电视剧,不读那些宣扬伪科学和宣扬封建迷信的书籍,不听那些思想肤浅、内容空洞、艺术低下的流行歌曲,或者虽有所接触却不予认同,导向作用便不能产生。这就是说,导向具有可回避性,它能对一些人产生作用却未必能对另一些人产生作用。教育则不然,教师的导向能对全体学生产生作用。这是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一则受制于学校的纪律而不能拒绝听课,不能拒绝教师施加的影响;二则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接收消化而非抵制批判;三则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识别判断能力较低,很难象文化水准较高的成年人那样能拒绝导向。学生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教育导向具有不可回避性。因此,教师如果作出误导,比如讲课中出现知识性错误,或者在课堂上宣扬错误观点,这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由此可见,教育导向事关未来,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应坚持正确的导向,防止和避免误导。认识到这一点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是否具备实施正确导向的素质;否则,你即使有正确导向的意识,也会因为素质较差而作出误导。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上、思想上、人品上达到相当的高度,这样才能实现导向动机和导向效果的统一。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教育导向具有拉锯战的性质,必须树立长期观念。市场经济给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由于商品意识的膨胀和泛化,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潮如沉渣泛起,各种丑事恶行大量滋生蔓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倾向和丑恶现象也在影响学生,对他们产生误导。此种作用是巨大的,它会减弱乃至抵销学校施以的正确导向。这是一个尖锐的矛盾:你在教育学生毋忘国耻、振兴中华,社会上却有人在店名牌匾上大书特书“共存”、“共荣”。你告诫学生“知识就是力量”,而社会上显示的却是金钱和权力才是力量。你在教导学生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社会展现的却是鲜廉寡耻的巧取豪夺和纵情纵欲的寻欢作乐。你在向学生宣传诚实、信义和良知,社会上大量出现的却是尔虞我诈和坑蒙拐骗。你在课堂上讲解和传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社会上统行的却是“樽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你在课堂上宣传无神论、批判宿命论,社会上流行的却是烧香拜佛和测字算命。你在课堂上赞赏高雅艺术、宣传精英文化,社会上通宵达旦、震耳欲聋的却是“爱你爱得死去活来”。你在课堂上肯定的伟人是达尔文、爱因斯坦和鲁迅,社会崇拜的却是歌星、老板和气功师。你在课堂上传播玛雅文化、仰韶文化和古希腊罗马文化,社会上流行的却是食文化、酒文化、鬼文化。你在课堂上传播的是物理学、天文学、地质学,社会上畅销的却是厚黑学、关系学、拍马学……诸如此类的正负导向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往往使校长、教师和一切有良知的人感到困惑、沮丧和无可奈何。很多教师发出这样的疑问:一周的教育不如一天的影响,一周的心血不如一天的污染,学校还顶得住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