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成败在教师,此乃口号而非命题。然而,教师课程实施是影响国家课程理想是否有效落实的关键因素,这就是一个命题了。何以判断是真或假?课程学者从不同的课程观和逻辑起点出发提出了众多不同的观点,至今尚未达成共识。然而,此问题乃是课程专业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梳理前人的观点,厘清背后的课程观与逻辑起点,基于此,尝试性地建构:如何从教师-课程互动的视角看教师实施课程?如何测量教师课程实施? 本文涉及涵盖1972-2012年国内外关于课程实施、教师实施课程方案、教师课程变革等相关方面的文献的研究。资料来源主要有:(1)国内外出版、翻译的课程论著、课程实施论著;(2)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资料库和博硕士论文库,以“教师”与“课程实施”,“教师行为”,“教师”与“课程”,“教师”与“教材(教科书)”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搜索,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2007年以后;(3)以Eric,Spring link、Sage等为数据平台进行搜索,主要聚焦于那些教师怎样与课程文本互动、使用,并受课程资源影响的研究,一共收集了80多个相关的实证研究和文献评论,从1972年开始至2012年。我们将同行评论的杂志作为首要来源,主要查阅了如下杂志:Curriculum Inquiry;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等。这些数据搜索当然不能涵盖全部在此领域的研究,但还是为我们分析教师的课程实施行为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文献基础。 一、教师的课程实施是什么:已有观点 教师的课程实施是什么?这是一个重要问题,对教师课程实施的定位将影响检测框架的建立及检测工具的选择。在收集到的已有文献中,出于不同的课程观和研究范畴,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 (一)教师的课程实施是教学 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层面,这一观点都有大量的支持者,尤其是在2001年课程改革之前的文献中较为常见。陈侠就提出,课程实施是把经过实验、研究、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主要依赖教学,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教学。[1]黄甫全提出,从课程在课堂教学里的实施水平出发,课程实施实际上就是教学。[2]台湾学者黄政杰也认为,课程实施就是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因为教学过程就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就微观层面而言,课程实施可以简化为教学,因为教学过程就是课程计划的实施过程。[3]总的来说,在这一观点中,“课程”有时候被看作是教学的内容,课程实施就是将内容传递给学生;有时候,“课程”又被看作是一个大的连续体,包含计划、开发、实施、评价等各环节,而课程实施环节就是教学。 但是,如果将教师的课程实施仅仅看作是教学的话,就意味着课程实施的研究被窄化为教学研究。有研究者对这种观点提出批判,认为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范畴,但课程实施不等同于教学。比如李臣之在2001年就提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很好,但未必他的课程实施水平就高,但是一个课程实施水平高的教师,他的教学水平一定高。因此,课程实施不可能与教学画等号,二者之间有着不可以包容的范畴,有着来自不同方向的规定。[4]崔允漷指出,从概念外延上看,课程实施内在地包含着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5]但是,教师的课程实施除了教学外到底还包括什么,它与教学的区别点到底在哪里,在这时候的论述中并不清晰。 (二)教师的课程实施是教师将革新性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1977年,富兰(Fullan)和庞弗雷特(Pomfret)将“实施”一词界定为课程/教学纲要的“实际应用”或者它“在实践中包括什么”。[6]而且,这一目的物中都要包含革新性的要素。在富兰看来,实施就是学习新方法和事物的过程。一个革新——新课程、政策、结构、观念——对那些实施他们的人来说都是全新的,有效处理革新意味着在行为和信念上发生改变。因此,与教学相比,课程实施有一个与之相联系的重要目的物——革新性的课程方案。 国内的学者也大多认可这一观点,如施良方认为“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途径。”[7]马云鹏归纳出课程实施的两个主要观点:一是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二是把课程实施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8]李子建等人认为,课程实施是将预期的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指新课程方案的实际使用情况。[9]有研究者指出,课程实施与教学所属的研究领域和侧重点不同,课程实施主要探讨课程变革计划的实施水平、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变革计划与实践情境的相互适应机制、教师与学生创生课程的过程等;教学则主要研究教师的“教授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及两者之间的活动机制。[10] 检索国内近10年以“教师”和“课程实施”为题的300多篇文献,绝大多数都是探讨新课程改革实施中的教学问题,但自2010年以来,已有一些文章和学位论文开始在教师-课程的大背景下研究课程实施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孔凡哲“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系列研究,马云鹏等人的教师课程理解、课程实施水平研究等。这些研究大多借助霍尔和霍德的分析框架,依据国情进行理论改造。这些研究是将教师的课程实施看做教师落实某种革新性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的过程,如孔凡哲的“教师使用教科书”就包含教师对教科书的理解和研究、整合教科书内外的课程资源,使用教科书完成教学任务,评判教科书的优劣等。[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