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论纲

作 者:

作者简介:
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黄恒忠,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中小学德育

内容提要:

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有五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一是以公民教育理论和系统论作为理论基础;二是实现学校德育的要素融合与整体提升;三是强化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机衔接;四是建构家庭—社会—学校的高效德育场;五是国家德育制度创新和学校制度生活变革。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4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3)10-0006-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首次明确提出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针对当时经济体制已发生重大变化、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国情,《若干意见》强调要“完善德育体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和忽视德育工作的倾向”。到2005年,教育部首次就德育体系建设专门颁发文件,即《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下文简称《整体规划》),特别说明了“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含义、目标、要求。但时至今日,这两个文件所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所提出的主要目标也没有圆满完成。不仅如此,学校德育又面临着中国社会整体转型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新困惑。那么,究竟如何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本文提出如下构想。

       一、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准备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尽管在变化之中,不过,大体上是明确的,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问题在于,它们不仅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换言之,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除了这个总的指导思想之外,还需要反映现代教育规律,体现“体系建设”特殊要求,具有方法指导意义的理论。当前学校德育体系建设进步缓慢,问题多多,也反证了相应理论准备的不足。

       学校教育包括学校德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去培养人,一个完备的教育理论必须且有充分依据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30年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见众多国家文件);另一种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立足中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政治民主化的稳步推进、多元文化的广泛存在,特别是中国转向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历史事实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培养“合格公民”的目标更为合理(尽管这一说法并不完美)[1]。进一步的问题则是,什么样的学校教育有利于培养合格公民。如果目前中国社会已经是成熟的公平正义的公民社会,那么,学校教育、学校德育与社会同步、同构,就可以顺利地“再生产”社会公民。然而,目前中国的公民社会只初现雏形,还很不成熟,很不完善,人们在理念认同上存在分歧,社会制度设计与制度实施上还存在诸多漏洞甚至障碍,这就给学校教育提出了一个“超前”的任务,即通过学校教育的公民化改造,使学生在校园内经历民主生活的洗礼,为未来的公民社会作准备。由此可知,公民社会、公民教育理论是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之一。

       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第二个理论基础是系统论,因为,所谓体系是指由事物内部诸要素的联系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整体,体系建设的哲学原理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理。当然,系统论原理不只是整体原理,还包括结构功能原理、动态发展原理、系统与环境互动生成原理等。按照系统论思想来开展学校德育体系建设,首先要明确学校德育的要素、结构与环境。现有的国家德育文件,尽管明确指出“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就是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努力拓展德育途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整体规划》),却并没有直接回答学校德育的要素究竟有哪些,其相互关系即结构如何,学校德育的环境究竟是什么,二者之间是如何互动生成的。毫无疑问,这需要更深入、系统、实证的探索与研究。

       二、学校德育的要素融合与整体提升

       综述已有的德育体系研究可以发现,人们对学校德育要素的看法并不一致,有“三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目标、过程、评价)、“四因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六因素”(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评价)等多种观点。有的是从一般教育构成类推出德育要素,有的是从具体的德育活动过程来提炼德育要素,有的是从德育工作实施来归纳德育要素。事实上,现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既有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管理、制度等不同方面,也存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等不同类型,还包含了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等不同层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概括出不同类型、不同意义、不同水平的教育要素。不过,最为普遍、最为抽象的教育要素有三个,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由于教育中介可以进一步分为教育内容与教育活动方式,所以三要素也可以称为四要素。因而,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第一层含义,就是紧紧围绕四大要素,改善要素关系,实现结构优化,达到整体提升的目的。

       联系我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我国学校内部普遍存在着“教书”与“育人”分离(中小学科任老师,大学教授、副教授等不负责学生的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只教书不育人”),德育工作部门化(德育只是专职机构的工作),以及各种教育活动如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等相互“割裂”的现象。特别是,经过一个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普及和观念宣讲,老师们在观念上认同道德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与价值追求,承认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同样重要且更为复杂;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却习惯于把德育当作学校的部分工作,习惯于使德育活动服务甚至让位于考试升学,居于次要地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处境,先进理念“不敌”传统习惯。因而,剖析分离、割裂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实现学校德育要素融合,从而提升学校教育、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就成为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而要实现这一任务,就要根据大学、中学和小学的特点和教育实际,分类调查分析当前教育要素与教育活动之间关系的现状,特别是造成这些德育要素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根源和具体原因;同时寻找“全员育人”富有成效的典型学校,总结其成功经验。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研究,提出加强学校内部德育要素融合的基本模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