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讨,从八十年代由哲学、文学领域发端,进而向教育领域全面辐射,迅速扩展成为我国学术界的一股研究热潮。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已经作为一个跨世纪的课题提上了教育理论的研究日程。 那么,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对此我国教育理论界众说纷纭。我们认为,主体性要在教育中真正安家落户,则必须找到主体性与教育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应是“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主体性教育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由此我们认为,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简言之,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八十年代初,我国教育界提出了“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此后,教育实验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在这些教育实验中,有一个得到人们广泛重视(包括有意识关注和无意识触及)的主题——那就是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下面就国内有关主体性教育实验的现状作简单的评价和分析。 (一)表征学生主体性的诸多特征开始受到教育实验界的重视,主要做法是将自主、能动、创造等因素列入实验因变量系列,或从自变量设计角度为这些特征发展而改进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这类主体性教育实验比较典型的有三种类型: 1.从自学能力培养入手,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 教育理论界展开了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的大讨论。通过这次争鸣,人们逐渐达成了共识:面对新技术革命向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为了解决人类知识量剧增、更新周期缩短与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传授和掌握知识不应当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更不应当是教育的唯一目的,为此必须要实现教育实践重心的转移,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智力发展的教育观确立以后,人们在教育实践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实验主张,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这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实验中的一大热点问题。这类教育实验主要包括卢仲衡主持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实验、刘学浩倡导的“学导式”教学、段力佩提倡的“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又称“八字”教学法)、黎世法提出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法”(又称异步教学)及邱学华组织的“尝试教学法”实验、魏书生创立的“课堂教学六步法”等等。这些主体性教育实验的基本主张和共同特征是: 第一,在教学程序上主张“先学后教”或“先练后讲”。例如,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学强调“启—读—练—知—结”,课堂教学六步法注重“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小结”,六课型单元教学法欣赏“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尝试教学法则强调“尝试—自学—练习—讨论—讲解”等等。这些实验有的是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有的则是把自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环节,从而把学生的自学活动置于一种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实现了教学重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移,改变了学生的被动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坚持“学生自定步调、教师异步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自主学习,而不必“齐步走”,但同时又不主张完全的“个别教学”。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两种方式进行指导:一种是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个别指导;一种是针对一些共同问题即某一类或全班学生疑惑的问题进行集体指导。由此可以看出,这类主体性教育实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是以学生自定步调为基础,同时又将个别指导与班级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折衷形式。 2.从情感因素入手,发展学生的自觉能动性。 在上面提及的关于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关系争鸣的中后期,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考虑:一个智力发展水平高的学生,能不能保证他一定学习得好,一定能够成才呢?例如,刘佛年先生曾指出:“智力是认识活动,它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一个人为什么要认识世界?他总有个动力吧,总有一个原因、一个需要驱使他去认识世界,去追求知识吧。所以,这就牵涉到需要这类问题。……除了智力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情感的问题、意志的问题。[1]还有人认为,发展智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全部智力活动……。其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2]到1983年,燕国材则明确提出,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3]有鉴如此,我国的教育实验工作者在探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开始重视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等非智力因素领域,力求实现育智与怡情的统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实验。 此外,上海一师附小的“愉快教育”实验、北京一师附小的“快乐教育”实验、武汉粮道街中学的“成功教育”实验、曲阜市实验小学的“和乐教育”实验、武汉鲁巷小学的“兴趣教学”实验、山东财政学院王敏勤主持的“和谐教学法”实验,也都属于这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