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

——对鲁洁教授“超越论”的商榷

作 者:

作者简介: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生。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教育既有创造也有承传和守成的功能,对于后者不能简单地斥为“保守”。“适应”具有多层含义,对教育的“保守性”也应辩证地理解。“适应”与“超越”是一组既“对称”又“递进”的概念,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正是在适应与超越的互适和互促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刊发的鲁洁教授的文章《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读来使人颇感新颖并受教益,不过我们对她的“超越论”有不同的看法。

      鲁洁教授的文章大量引用了《学会生存》(职工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中的观点来作为其“超越论”的支持性资料,其引文有十余次之多,占整个引文的三分之二强(有的引文没有作注或没标明出自《学会生存》),不过我们发现有几处“误读”。有鉴于《学会生存》这一国际性文件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学会生存》的“文本”本义进行重新解读,以使我们正确把握《学会生存》对“适应”与“超越”的辩证陈述。为了方便,本文对该文原引用方括号括上,出自《学会生存》一书的引文皆夹注页码。本文的质疑拟不涉及鲁洁教授的其它论著。

      1.教育之“适应”究竟意味着什么?

      鲁洁教授提出的要从适应性教育向超越性教育转变,其前提设定就是:适应性的教育就是保守性的教育,适应性和保守性的教育现在越来越显露它的功能性危机。在我们看来,鲁洁教授对“适应”的内涵作了过于狭窄的理解,这既也不符合《学会生存》的原义,也不符合学术界的惯例。为此我们有必要审视“适应”的语义和它在教育上的理论陈述。

      第一,作为对存在的“再生”、“复制”的适应:“维持性适应”

      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功能性子系统,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确要求人们“接受”、“适应”已有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着对现存社会的复制、再生产,这是社会大系统为其自身的“存在”而对教育子系统提出的本质性功能要求之一。鲁洁教授并不否认教育的再生性,而是否认它在教育功能体系中的基本的或本质的地位和合理性。而《学会生存》恰恰说“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重复”(第92页)。

      第二,作为满足新的需要、对“变化”的适应:“动态性适应”

      鲁洁教授引用《学会生存》说:“当代,人们不仅认识教育要超越现存社会为未来社会培养人,而且认为‘教育是形成未来社会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为如此’(原引注第14)。”

      在这里,鲁洁教授把一句完整的话没有引全,把“尤为如此”后边的“归根到底”的重要东西给省去了,后边恰恰是在强调“适应”。请看原文:“教育必须认识,它本身是为什么的。教育也许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但这并不是历史和社会的消极产物。【教育是形成未来社会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目前尤为如此】,因为归根到底,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第149页)英文原版“适应”用的是"to adapt change"。《朗曼现代英语辞典》对adapt的释义是:"to change so as to be or make suitable fornew needs,different conditions,etc."看来“适应”的语词含义的核心及现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正是“适应新的需要”、“适应变化”。诚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1]

      接下来鲁洁教授又引用了《学会生存》的话说:“因此,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的人’(原引注第15)。”这好像是鲁洁教授所说“超越性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其实这在《学会生存》看来,正是“适应性教育”要培养的人。《学会生存》认为,当今变化的复杂性对人类的影响有双重性,“教育也有两个方面。教育必须为变化作好准备,使人民知道如何接受这些变化并从中得到好处,【从而培养一种能动的、非顺从的、非保守的精神状态】。同时,教育必须能够在纠正人与社会的缺点的过程中发挥作用。”(第149页)这里前一句“为变化作好准备”(to prepare for changes)谈的正是“适应变化”,后一句“纠正”或“起到解毒剂的作用”(to play the part of an antidote to)谈的也是“适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编写的另外一本可以与《学会生存》并列的著作《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以下简称《全球展望》)也指出:“当今世界性问题的一个方面,就是变化的节奏愈来愈快”,“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能够与变化共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变化。”[2]《全球展望》的法文版前言就指出,该书本身就是一项关于“整个教育内容为适应科技文化进步和劳动世界需要而演变”的研究。

      第三,作为对自己和环境的调整、修正的“适应”:“改造性适应”或“调适”

      功能主义大师帕森斯指出,适应指社会系统必须和它们的环境打交道。这一问题可以被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必须对于环境所强加的‘现实要求’有一种顺应”;一是有“积极的情境改造”过程[3]。

      《学会生存》也说:“比较一般地说,教育一方面服从于环境条件,同时另一方面即使仅仅通过教育所产生的关于环境的知识,它也必然会影响这些环境。因此,教育有助于产生它本身转变和前进的客观条件。”(第90页)

      可见,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和自己的发展,它不仅对自己而且也对社会环境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调节、修正、改进。《全球展望》也说:“教育系统能够并应该促进、带动和支持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通过不断适应的过程满足其要求。”[4]

      第四,作为对“未来变迁的适应”:“前瞻性适应”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表明:“社会正在急剧的变迁,教育必须具有适应性与前瞻性。今后教育除为当前的生活而准备外,也应培养学生具有‘未来意识’,发展他们‘探索未来’的兴趣与能力。因此,现代学校教育的目标、课程与教学方法,均应随时加以调整和改变,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变迁的需要。”“配合现在,适应未来”[5]可以说是当代教育的共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