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体系时代”到“问题取向时代”

——试论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斌贤北京师大教育系副教授 邮编:100875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至今的十多年间,我国教育科学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先后恢复或重建了一批中断研究已达二十多年的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教学论,等等),同时创立了一些新的分支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教育政治学,等等),从而彻底结束了教育学一枝独秀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多年来,先后恢复、新建的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已超过三十个。从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学科的恢复、重建和创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于,清理了一度被破坏殆尽的教育科学的基础,充实了建立教育科学体系所必需的思想材料,从而为教育科学和教育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建立现代教育科学体系的工作起步较晚,且历经反复曲折,因而,这些分支学科研究的兴起,也表明在我国建立现代教育科学体系的工作业已取得了足以令人称道的成就。

      但也应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近十多年来先后恢复、新建的教育科学各个分支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甚至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有一些学科始终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不仅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学科本身也有非常显著的更新和进步。而有的学科虽一度引人注目,也曾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近年来却驻步不前、少有实质性的进展。还有的学科则始终没有取得真正的发展。九十年代,除为数不多的学科仍表现出明显的发展势头外,相当数量的分支学科已失去了在八十年代曾经显示出的发展势头。

      这里涉及到评估学科发展的标准问题。如果以数量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指标,那么,数以百计的教育类期刊、每年数以千计的各类文章以及几十家教育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大量著作,似乎都说明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研究的发展和繁荣。但如果从本质上去把握学科的发展,则将会是另一种情况。衡量一个学科领域发展状况的基本标准,应当是学科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积累并不是简单的量的相加)、对学科研究对象认识的不断更新和为此目的而进行的研究方法、工具性概念等的不断更新、以及学科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简言之,衡量一个学科是否得到发展和这种发展所达到的水平的根本标志是,学科研究的创新和学科本身所具备的不断进行创造的能力。以这样的指标去评估近十多年来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状况,也许会使我们得到更切合实际的认识。

      造成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发展不平衡、以及某些学科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既有教育学科自身局限性的作用,有现行教育科研体制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体制的弊端,也有教育学科研究工作本身的缺陷。而在这种种原因中,一个内在的、起着直接制约作用的因素是思维方式所存在的局限,是“体系意识”的消极作用。

      二

      所谓“体系意识”,是指在学科研究中,更多地关注概念、范畴本身的确定性,更多地关注概念与概念、范畴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多地关注学科体系的严谨、完整和包容性。具体言之,就是在研究工作中,无论是研究课题的确定还是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都主要是以学科本身的需要为出发点,都主要是为了学科自身的建设。

      公允地说,在近十多年来教育科学各分支学科恢复、重建和创立的过程中,“体系意识”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这种意识是重建、创立学科时所不可缺少的基本思维方式。没有这种意识,事实上也不可能迎来目前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纷呈的喜人局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这种意识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特别是当这种意识逐渐成为不自觉的集体“冲动”时,和当这种意识导致为体系而体系、把体系当作学科建设的全部目的,从而忽略了学科体系之外的世界、忽略了建设学科体系的最初动因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时,这种意识就会成为一种经院习气,成为束缚学科本身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力量,成为阻碍教育科学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的消极因素。

      由于“体系意识”的作用,我们往往更注重从学理的角度考虑学科的需要,往往主要从学科的逻辑关注学科的建设,往往从学科知识的体系考察学科的发展。易言之,我们更容易、并且更主要地是以一种较为封闭、静止的观念和较为狭窄的眼界来构思学科研究的。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注意的主要是概念、范畴、逻辑、体系以及学科本身的知识积累,而构成学科发展客观前提的活生生的教育现实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在这种情况下,学科的发展便难以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得到启迪、获得“灵感”,因而也难以与时共进。一部分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近些年的状况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我国教育继续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文化体制下运行,那么,我们仍可以一种相对封闭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继续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工作。但现实的变化已经完全排除了这种可能性。从1985年以来、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由于我国社会整体的巨大变革,教育所赖以生存的基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育本身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剧烈变动的时期。其标志之一是,大量的新问题、新现象不断出现,并对教育的运行和发展施加了不同的影响。私立学校、择校生和儿童失学所引起的教育权利问题,高校收费对原有高校办学体制的影响,私立学校和社会力量办学所引起的教育管理问题,教师流失对学校教育的冲击……,这些问题、矛盾、冲突,都是新中国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更是我国教育科学研究从未涉及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