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资是投入教育领域,用于培养后备劳动力和专门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教育投资是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中国教育投入问题的国情特点 (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仍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教育规模庞大,1994年全国各级各类学生达到2.77亿人,教职工队伍有1300万人,教育经费需要的数额是巨大的。 建国以后,一直到1978年,国家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4-7%,从没有超过8%。国家预算内教育基建投资占国家基建投资总额的比例,也一直在2%以下。由于长时间教育经费基数太低,办学资金不足,造成了教育物质基础十分薄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把发展教育确定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教育投资的绝对量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若不考虑物价影响,1994年国家财政性教育总支出达到1174.7亿元[1],比1989年的503.9亿元增长了1.33倍,平均每年增长 26.6%。1994年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支出达到884.0亿元,比1980年的108.2亿元增长了7.17倍,比1989年的397.7亿元增长2.22倍,平均每年增长24.4%。预算内教育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8.9%上升到1991年的12.64%(见表一)。 尽管1980年以来,教育经费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仍属世界上最低的国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统计,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为5.1%,其中发达国家比例为5.3%,发展中国家比例为4.1%,最不发达国家的比例为3.3%,中国仅为2.3%(见表二)。如果将厂矿企业办学开支的教育经费、城乡教育费附加以及社会集资、教育基金、学生交纳的学杂费等其他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都计算在内,也不过3%左右,仍属世界最低水平。 近些年来我国各级教育生均经费虽然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物价上涨幅度增加过快,使增加的有限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建投资实际效益大打折扣。教育投入的实增长率增长不多,有时出现负增长。例如从1990年到1994年,我国地方所属高等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各年度依次为3101.78、3429.87、3874.98、3894.63、4058.19元[2],1991年到199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0.58%、12.98%、4.20%;但1991年到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物价上涨幅度)分别为3.4%、6.4%、14.7%、21.7%[3];如果扣除物价上涨指数,1993年1994年公用经费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表一 1980-1994年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综合统计年鉴》(1994年)国家教委编P3,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1994年数据见《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1994,P2,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年9月。 表二 1980-1991年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美元(十亿)
资源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3,P94。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尖锐矛盾。突出表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校舍不足、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短缺、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公务费和业务费短缺、全国范围的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等方面。这些矛盾越是在贫困地区,表现越尖锐。 (二)财政拨款三级教育配置同国际相比基本类似,但大中小学生生均投入相差过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3年的统计,1990年我国学前和小学教育投入占日常经费总投入的32.7%,中学占34.4%,高等教育占18.6%,这个数字与世界部分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相比,居中等水平(见表三)。然而,从我国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各级教育实际分配比例来看,高等教育拨款的份额要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见表八)。 表三 部分国家各级教育所占日常经费百分比 国家和地区 学前和小学 中学 大学 学前和小学 中学 大学 美国 38.4 37.2 24.3 巴西 44.8 7.1 18.9 48.8 6.925.6 中国 27.6 34.3 20.0 32.7 34.4 18.6 日本 39.5 34.6 11.1 29.3 32.2 22.5 韩国 49.9 33.2 8.744.4 34.1 7.4 马来西亚 35.0 34.0 12.4 37.9 37.7 14.4 泰国 55.3 28.3 13.3 56.2 21.6 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