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日本经济发展中的教育问题及其出路

作 者:
杨韧 

作者简介:
杨韧 四平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

原文出处:
现代日本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人们普遍认为,日本经济的有效增长得益于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归根到底是日本长期重视教育的结果。然而,进入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陷入谷底,目前仍无好转的迹象。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日本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日本人的素质在萧条的经济面前暴露出致命的弱点。对此,日本正在进行深刻的反思,寻求再生之路。

      一、经济萧条引发教育问题

      80年代人们还在惊叹日本经济的成功,进入90年代,以“平成不况”为标志,日本却陷入了经济衰退的长期不景气之中。无论是日本式企业经营管理受到的严峻挑战,还是阪神大地震中反映出的日本社会机制的僵化,亦或是金融体制上的弊端,这一系列不景气的社会经济状况背后都潜藏着深刻的教育危机。正是传统不变的教育模式导致日本社会经济运行上的僵化迟钝。具体说,经济萧条引发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日本并不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90年代初,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日本人在教育上的开支少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美国以及典型的福利国家挪威、瑞典用于教育的开支最多。日本学生虽然在学习时间上超过美国学生,但在阅读理解方面却远不如美国学生。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虽然是评估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领域,但基础科学在世纪之交已日益显示出其重要地位。尽管日本在计算机、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方面一直居领先地位,但在基础科学方面十分落后,表现为:研究论文上远不及美国,虽然被称之为“专利大国”,但拥有的基本专利数量在主要工业国家中是最低的,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在主要工业国家中也居后位等等。这些进一步决定了日本经济增长的潜力十分有限。另外,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所占人口比率上,日本不如美国和加拿大。总之,种种指标表明,日本教育在世界上并不是最好的,这与其“经济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必然制约经济增长。

      2.与主要工业国家的人才差距进一步拉大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及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日本在人才方面与主要工业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了,日本的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出来,表现为:一方面是人才浪费,另一方面是人才不足和人才欠缺。

      首先是人才浪费问题。由于日本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的作用,如“终身雇佣”、“年功序列”、“重视团队精神”等,日本企业在用人上不能充分本着能力主义原则,使许多职员及管理者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加上人才流动性差,许多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人尽其才。

      其次是人才不足和人才欠缺。日本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必然需要高级的企业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而日本社会的传统教育体系很难适应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结果一方面培养出众多的头脑陈旧的大学生,另一方面生产现场却苦于找不到合格的企业职员。特别是展望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至关重要,而目前日本的青少年普遍缺少创造力,因为传统的重视学历的教育体制仍未改变。

      3.学校教育的“分数至上主义”和“学塾热”

      尽管日本近年来不断拓宽教育形式,但在人才标准的确定上仍以分数为主,实行“分数至上主义”。结果考试竞争激烈。为了上大学及考上重点大学,青少年学生不得不纷纷进入带有补习性质的“学习塾”。这样,必然破坏日本学校教育的宗旨,严重影响有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4.孩子的成长环境影响了其身心健康

      “分数至上主义”导致的学校生活的紧张感,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倦学校生活。再加上学校内的暴力事件频繁发生,虐待学生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结果学生纷纷退学。据统计,1993年的退学者中,小学生约为11000人,中学生约为49000人;1992年高中退学人数约为100000人。[①]由于家庭核心化、少子女化、都市化及家长的教育意识、生活方式等的变化,孩子缺少必要的生活体验和正确的自然观,结果不能达到自立、自信、自强,缺少爱心、忍耐力和责任感等。

      二、经济复苏急需教育改革

      日本要重振经济,教育改革必须先行。

      1.培养创造型人才,确立新的综合评估标准

      创造型人才首先必须掌握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语言驾驭能力,情报的读、写、表达和整理能力,专门领域的信息处理、数理分析能力,社会分析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等,这正是适应科技社会到来的关键。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改革重视学历的教育体制,形成包括学校、企业在内的全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确立学校教育、升学考试、企业录用、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综合评估标准。在教育中突出被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社会意识。正如经团联副会长末松谦一所说:“当今日本教育的落后性已严重影响了尖端技术领域的开发,如果青少年失去成年后的创造性和工作后的革新性,与欧美的人才差距将会日益扩大。”[②]

      2.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形成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

      改革传统教育模式,主要就是改变教育宗旨,更新教学内容,变换教育方式。随着终生学习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教育活动已不仅仅限于学校,需要从学校、家庭、地区社会等各个层次接受教育,所以必须充实家庭和地区社会的教育机能。据1994年3月文部省的调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已成为教育宗旨的主要内容,这是人们的共识。为了适应全民教育体系的建立,文部省从软件和硬件双方面进行了实质性努力,如“小组教学法”的引进、制定“教职员配置改进计划”、装备高性能计算机等。与此同时,文部省还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周休二日制、办特色高中、修改学习指导纲要、制定新学习指导纲要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