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师生关系是教学研究不可回避的话题。一般认为,师生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可以从不同层次对它进行考察。从宏观上看,师生关系包含在整个社会关系体系之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性。同时,一切宏观意义上的师生关系都要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交往或非教学交往(自然的人际交往)这种微观机制而得以实现。因此,师生关系实际上至少存在着三重关系,即社会关系、教与学的工作关系以及自然的人际关系。忽视其中任何一种关系都不是完整的师生关系,而这些关系都是以一定的教育结构为背景的,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由教与学的活动联结起来的工作关系。学界普遍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保证,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上是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在道德上是相互促进关系。在具体观点上,人们之间虽有些差异,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人际关系“状态”。这些结论并没有错,只是美中不足,有些缺憾。我们认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状态”,而且更应该是一种师生间的人际关系“过程”。也就是说,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育教学背景中静态“调度”的“人力”关系体系,而且是一种动态“使用”的、对教学实践活动有着深刻影响的教学资源。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教学资源,有着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优势:(1)它是一种无形资源,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相对紧缺的情况下,有利于缓解有形资源的有限性与教学需要的不断扩大之间的矛盾;(2)具有可循环性,相对于物质资源的易损耗性,师生关系具有可再生性和不受物质条件限制的相对独立性;(3)具有放大有形资源效果的增效性;(4)具有影响发生的师生双向性。可以说,把师生关系视为一种教学资源的观点,是对我国教育学界关于师生关系论述的某种推进,更是对教育经济学关于教育资源思想的再认识,它对我们调整教育政策的视角和推动教学实践工作意义甚大。 可是,当前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我们都缺乏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教学资源的自觉意识。表现在理论上,学界普遍把教育资源理解为“教育经济条件”,把教学资源看作是学校对教学所提供的条件,没有看到“对资源的使用”这一更本源的方面。来自国外的研究表明,具有相同资源的学校和教师由于所从事的教育活动不同,给学生学习所带来的实际结果也不相同;教育资源本身并不能起作用,不同的收效取决于不同的使用方式;学校对资源所提供的条件的依赖与对资源的利用同等重要。表现在实践中,一些人忽视师生关系与教学效果的密切联系,认为“我只要讲清楚了就行”;在人力资源这一维度上,他们仅将投入的教师、班级学生数等视作教学资源,而不把师生关系看作教学资源,以为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越多,教学资源越丰富,教学效果越好。殊不知,教学资源对教学没有直接影响,资源的影响有赖于资源的使用。因此,对师生关系这种教学资源进行研究,必须考虑师生关系在教学中的“使用”即师生关系的教学设计与建构问题,通过讨论师生关系的教学设计与建构而得出具有实践阐释力的结论。 二、对教学资源概念的认识 什么是教学资源呢?关于教学资源的概念,国内学者少有涉及,人们更多的是对教育资源进行界定,并以教育资源的概念“观照”教学资源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这样做也未尝不可。因为教育资源概念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确实可以将教学资源视作狭义的教育资源概念。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学界对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1)教育资源亦称“教育经济条件”。教育过程所占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总和。人力资源包括教育者人力资源和受教育者人力资源,即在校生数、班级生数、招生数、教学人员数、教学辅助人员数等。(2)教育资源是“学校用于教育学生的各种条件,包括校外的与校内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如教师个体、教师群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等,非人力资源如财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等。这两则教育资源概念的界定有不少差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强调了教育资源是教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在思维方式上,他们都有意无意地采用了二元论的思维方式,把资源和对资源的利用过程加以分离。这样,原本有机统一的资源就被分割为资源(主要以物态化的形式存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和资源发挥作用的过程,并使二者相互独立,机械地发生关系。须知任何资源都既是“使用”的原材料,又内在地蕴涵着“使用”的过程。这样,教学资源就不仅仅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前提条件,而且是教学实践活动本身的有机构成。这样认识,我们就实现了方法论的转变:由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把对资源所提供的条件(人力、物力、财力等)与对资源的利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我们认为,对教学资源概念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应从探讨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过程出发。关于这一点,拉尔夫·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的论述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在泰勒看来,课程与教学必须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帮助学生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帮助学生学习些什么?这个教育计划要帮助学生形成什么样的思维、情感和行动的方式?(2)提供什么学习经验才能使学生达到教育目标?也就是说,怎样帮助学生学习所计划的内容?(3)怎样组织学习经验才能使它们具有最大的累积效果?也就是说,制定什么样的学习顺序和学习经验整合方案,才能使学生内化学习的内容,并把它们运用到所遇到的适当情境中去?(4)怎样评价计划的有效性?也就是说,遵循什么样的程序,才能连续不断地检验产生所期望的学习的程度?”与泰勒原理的这四个问题相对应,泰勒认为教学资源应包括四方面的内容:教学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教学内容资源、组织教学活动的资源和制定教学评估方案的资源。对这四方面的资源,泰勒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泰勒对教学资源概念的基本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