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实文化与教育对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文献 河南大学教育系

原文出处:
教育理论与实践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探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就要对中国现实文化有一个清醒的客观认识,否则难免囿于旧的思维框架或主观臆断,因此,本文将从中国现实文化的特点谈起。

      一、中国现实文化的特点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文化作为社会历史范畴,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的理论表现。七十年代末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现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中国现实文化是指七十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文化体系,具体说来,中国现实文化的特点有:

      (1)中国现实文化是以传统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以马列主义价值系统为指导的,溶合西方文化等在内的多种成份的组合。

      中国现实文化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为背景发展起来的。儒家文化在许多地方和领域仍在起作用,尤其是在内陆省份和农村,它对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有很深的影响。这可以说是中国现实文化民族性的表现。从社会性质上看,我们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现实文化必然以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为主导文化,这是中国现实文化时代性和阶级性的重要表现。西方文化经过许多种方式溶进中国现实文化,对中国文化主体尤其是青年人有着一定影响,中国现实文化的发展和特点,实际上就是由它们之间的关系组合决定的。

      (2)中国现实文化中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信仰程度的减弱与多种亚文化的兴起。

      马克思主义自五四运动传入中国,经过三十年,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确立了其作为指导思想的地位。又经过三十年,已被人们作为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而得到认可。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地位和影响受到一些人一定程度的怀疑。造成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是,国际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与解体,以及国内制度上的弊端和党内一些腐败现象的消极影响。其主观原因是,把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建设的政策理论对立起来,从而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主流文化信仰程度的削减,造成中国现实文化中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新儒家主义,拜金主义,甚至封建落后文化也死灰复燃,使中国现实文化出现一种复杂和令人担忧的局面。马克思主义虽然在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制定中起指导作用。但它在社会日常生活中,在人们社会意识中沉淀的深度或指导作用是十分不稳固的。一有时机,中学和西学总要被抬出来,期望能够取而代之。一些人无视现实文化中,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地位,仅从传统儒家文化,西方文化着眼探讨中国文化,这无疑会走到五四时期的老路上去,正确的方法是合理解释马克思主义,利用各种亚文化的优点提高主流文化的地位。

      (3)中国现实文化的政治性特别突出

      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包含政治方面的内容,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性。我国文化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中国儒家文化是一种伦理性文化它与政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带着浓厚的伦理色彩,而伦理是以政治为中心,是为其辩护的。因为它们都植根于深厚的宗法家长制的历史社会土壤。

      建国以后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革命战争时代形成的文化观念,以阶级关系为基本社会关系,以阶级意识为基本的意识形态,以政治理想作为人的最高追求,从而使政治原则支配了经济、伦理、法律、文艺、哲学等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各个领域。这种政治至上的文化曾经激发了人民的革命热情,增强了社会向心力,同时也存在着弊端,随着阶级的消灭,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这种政治至上的文化就妨碍了社会进步,它滋生出“左”的思潮,引发了无休止的政治运动,使社会生活单调枯燥,产生了“官本位”现象,而且阻碍了中心工作的转移,严重干扰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如今,虽然理论上认识到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文化的过分政治化特点。但由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政治体制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要彻底改变这一特点,需要长期的努力。

      (4)中国现实文化仍在转型时期

      所谓“文化转型”就是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旧文化系统分化、解体而形成的一种既和旧文化传统有一定的联系,在总体上又有质的飞跃的新文化系统过程。文化转型不是单纯的精神现象,而是多种因素参与的结果,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内在矛盾是文化转型的根本原因。当代中国文化转型是在继近代以来传统文化转型的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其内在动力是市场经济代替计划经济而产生的社会观念,价值标准的变革。相对“五四”时期文化转型,虽然在内容有许多相同之处,但这次文化转型的社会动因与现实条件有很大的变化,它是在一种理性有序的状态下进行的。如果说近代文化转型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否定阶段,那么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则处于否定之否定阶段。其理想是建立起理性、民主、法制的文化类型。其转型内容包括转变群体本位的价值取向,建立集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文化环境。改造文化的泛化政治构成,建立全面的均衡的文化体系,确立伦理、法律、文艺、哲学等各自独立的领域,改造文化的一元化文化权威体制,真正建立开放的文化结构。

      二、中国现实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十九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自然适应性原则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力求达到的理想目标,它只是评价教育活动的一般要求,教育还必须注意文化的适应性”。(藤大春《外国教育通史》)教育作为文化系统的因子,不同文化类型为教育提供不同的文化氛围,教育许多方面都带有文化的特征与痕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