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知识范式的变革

作 者:
李俊 

作者简介:
李俊,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教育社会学(上海201804)。

原文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知识承载体系之外被生产和传播的知识逐渐兴起,其背后反映了知识范式的重大变化:知识生产的主体不仅有专业知识生产者和机构,也逐渐拓展到大量普通民众,知识生产越来越个人化、迅捷、随意,并更加需求导向;知识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且消费方式以免费为主,在日常情境中随时进行;这种知识具有更强的平等主义色彩,与市场的关系更加直接,在互联网商业生态中,其传播价值尤其重要。从历史维度上看,这种存在于传统承载体系之外的知识一直存在,而互联网则带来了这种知识的兴起,由于知识社会学视角下这一知识范式的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这类知识被冠以流动知识的名称。流动知识的兴起带来了一些影响:知识学习更便捷,打破专业和学科的界线,但也可能导致更多错误信息的传播以及深度学习的困难,这也对知识与市场、知识学习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留下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3 年 08 期

字号:

       知识的学习和消费是当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今,互联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平台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在于,专业的知识生产者及媒体与无数普通民众共同参与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在此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一个存在于传统的知识承载体系之外的、庞大且不断增加的知识体。由此,一个大众智慧荟萃的网络知识空间逐渐兴起,与之伴随的则是专家智慧凝结的百科全书的衰落。网络知识空间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塑造着人们的态度、提供了学习技能的机会,而互联网则因此成为了教育体系之外最重要的学习和知识的场域。无论是为了更全面地分析人类的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还是考虑到信息共享和沟通等社会资本对创新的促进作用①,我们都有必要对这个新兴的知识体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和分析互联网空间下知识范式的变化,第二部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知识范式变化的内涵,并提出流动知识的概念,第三部分讨论知识范式的变化之意义与现实影响,第四部分对知识与市场、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做一些延伸的讨论。

       一、互联网时代知识范式的变化

       从最直观的意义上看,互联网空间的知识(下文简称互联网知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首先,知识的生产和创造主体更加多元,既可能是生产严肃知识及信息的学术机构和传统媒体,也可能是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其次,知识的内容形式更为丰富,无论是权威性程度、实用价值,还是学习的难易程度,都具有更加混杂的特征;第三,知识的学习方式更加丰富,且常常具有非正式、即时性和碎片化的特点;第四,知识的学习与日常的信息获取之间的界线更加模糊,由于知识的学习方式以非正式的学习为主,因此我们很难精确地界定,人们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行为。

       互联网空间中知识的无限膨胀不仅意味着知识消费的大众化和知识生产的民主化,其背后更是反映了知识范式的重要变化,这首先意味着知识生产、学习和消费方式的重要转变,这些转变更进一步带来了知识价值来源及相对价值的变化,由此进一步对互联网知识本身的特性产生了塑造作用,从而引发了知识范式的变革。

       (一)知识生产模式与消费方式的转变

       最为经典的知识生产的模式是科学知识的生产,它由科学家及其学术共同体主导、基于学科自身的逻辑进行,其产品为科学知识,质量标准也是科学自身的卓越性,被美国学者迈克尔·吉本斯(Michael Gibbons)称为知识生产的模式1;与其相对单纯的科学发现的情境不同,模式2在科学技术的工商应用等情境中开展,它由更加广泛的从业者与科学家共同完成,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其产品则是市场化的知识,其质量标准则不仅包括科学上的卓越,也包括效率和有用性等②。在此基础上,不同领域的学者还从高等教育学、知识哲学和创新生态学等视角提出了知识生产的模式3③。然而,不管是模式1、模式2还是模式3,其知识生产都仍然聚焦于大学、公司和科研机构等在经济和创新体系中的知识生产,其产品或者体现在现实的技术成果、产品和专利中,或者以专业期刊或书籍等形式出版,没有涵盖那些常常在日常情境中所进行的、面向普通民众的互联网知识生产,其产出内容也并非当下互联网中知识内容的主体。由于模式2和模式3的知识生产之产品的承载主体仍然是传统的知识传媒、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因此我们在本文中仍将其纳入传统知识生产的范畴。

       与上述传统模式下的知识进行对比,互联网知识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首先,在知识生产方面,知识的生产具有更强的个人化、迅捷性和随意性的特征。无论是书本、期刊文章还是电视节目,传统知识的生产都需要由知识生产者和出版传播机构遵循行业内相对复杂的流程和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往往费时较长;而在互联网空间中,知识的生产则常常是单个或少数的知识创作者在特定互联网平台上由个人操作即可完成,非常便捷迅速。传统知识的生产需要遵循相应领域的专业要求和规范——学术书籍和文章的出版发表需要遵循学术规范,报刊的新闻写作需要符合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电视节目也有其大量的专业要求和规则;而互联网知识的生产则相对随意,除了不能违背法律法规之外,几乎没有专业方面的要求和规范。

       更加重要的是,在互联网空间中,知识的生产更加需求导向,其生产与消费之间有着更加紧密的互动关系,知识消费者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知识生产。互联网中大量知识的生产,都与受众的需求有着紧密的关联,创作者会更多地根据社会或时事热点来选择所生产知识的内容,甚至会根据读者的需要进行知识生产,比如,知乎中人们对应热点问题的回应解答,哗哩哔哩的创作者根据用户评论选择下次创作内容的主题。通过评论、弹幕和点赞等方式,知识的消费者能够以某种方式在事实上参与知识生产。

       知识生产方式上的变化带来了知识本身特征的变化。无论是从可信程度和科学性等客观指标来看,还是从知识对于人们的实际作用而言,互联网空间中知识的品质鱼龙混杂,既有丰富的可信的资讯和科学知识,也有大量可信程度难以确定的信息乃至虚假错误信息。传统知识的生产必须遵循相应领域的专业要求和规范,许多内容是经过了反复论证和复杂的检查核实程序才得以对公众传播,所以其内容的整体质量相对较高。互联网空间中的知识则大不一样,由于个人就能很容易地发布信息,流程简单且缺少专业要求及规范的约束,所以其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其次,在知识消费方面,互联网知识的消费多数是免费的,且往往在日常情境中随时随地进行。许多传统知识需要付费才能获得,而互联网中的多数知识则是免费的;互联网知识的消费场景更加日常化,几乎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通勤路上无数人通过手机获取资讯的场景完美地体现了这一点。

       知识消费的这种免费性、日常化和即时性与目前互联网公司主流的商业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于传统的知识承载体系,互联网平台的盈利模式以流量换利润为主,因此,只要阅读或观看的人数足够多,平台就有可能将其流量通过广告和电商等形式变现为自己的收入。对于知识消费者而言,多数情况下人们投入的仅仅是自己的关注,其成本主要是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而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和平台则通过吸引尽可能多的关注来换取利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