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它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具有持续的推进作用。本世纪教育研究的重大特点之一就是将教育作为一项产业,运用大量的 经济学方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分析。这不仅很好地解释了教育行为的经济内涵,而且在影响宏观经济与教育政策、强化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理论界对教育问题的研究仍然集中于教育学领域,而从产业角度来研究教育活动的文献尚不多见。为了深刻地认识教育行为的经济学原理,对教育活动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调控,教育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仅从经济学角度对教育活动进行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并结合我国的教育实践作一些探讨。 一、教育产业的宏观性质 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依赖于国内资源的存量、结构与质量,而一国的国内资源通常可以归纳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科技资源,其中自然资源是一种自然禀赋,而资本与科技都是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的衍生资源,并且人力资源由于自身的能动性特征而居于首要的地位。通常用货币度量的人力资源就称为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国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从而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学习一种才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但这种费用,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斯密对教育的这种认识虽停留在教育的微观经济角度,但他已察觉到了教育的经济价值。到了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首次提出了物质资本与精神资本的概念,强调了教育和科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到了本世纪,首先是前苏联的斯特鲁米林提出了教育投资收益率的计算方式,从而在定量研究教育经济价值的基础上,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证据。美国经济学家W·舒尔茨则开创性地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从而首次将教育投资对整个经济成长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 舒尔茨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处于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人力资本,其作用远比物质资本重要得多。舒尔茨进一步认为,人的质量的改进即人力资本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教育,因而只有增加教育投资、发展教育事业,才能促进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的形成,才能带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教育的需求:成本与收益分析 教育行为的特点之一就是,教育具有双重主体,并且每一主体都具有双重行为。具体而言,教育涉及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大主体,一般认为教育者可近似理解为政府,受教育者可近似理解为家庭或私人。作为政府,它既提供教育——教育供给的一方面,它又由于教育的社会效益而产生对教育活动的需求;作为家庭,它既因为教育的私人收益而对教育活动产生需求,又因为接受教育而成为教育活动另一方面的供给者。但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通常可以简单地将家庭或私人理解为教育的需求一方,而将政府理解为教育的供给一方,因而教育的需求仅仅是指家庭或私人对教育的需求。 家庭或私人对教育的需求取决于其对教育的成本与收益的分析。 1.教育的私人成本 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成本即私人成本包括两个部分:(1)显性成本,包括一个家庭对子女完成最终教育的全部实际货币支出,由于它是实际发生的支出,因此也称为直接成本。(2)隐性成本,它是指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因而也就是教育的机会成本。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在作出是否送子女接受教育以及接受何种程度的教育之前,教育的私人成本仅仅是一种预期,它需要贴现为成本现值。若C[,et]为第t年的显性成本(explicit costs),C[,it]为第t年的隐性成本(implicit costs),G为接受n年教育的全部成本现值,那么:
2.教育的私人收益 如果一个人通过教育提高了其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技能,并因此而增加了其个人收入,那么这种收入的增量就是他的私人收益。教育的私人收益一般包括五个方面:(1)个人未来的收入增量;(2)个人未来更合理的支出安排所节约的开支;(3)个人未来更健康的身体而增加的收入;(4)个人未来更大的择业机会而增加的就业收入或减少的失业损失;(5)个人未来为家庭其他成员所创造的收入机会。很显然,在作出教育需求的决策之前,所有这些个人收益均需贴现为现值。若用E[,t]表示未来接受t年教育的预期个人收入,r为贴现率即利率,V表示接受全部n年教育的预期收入现值,那么就有:
3.教育的需求——家庭教育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