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与贡献

——1.重大成就: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2.本土生长:教育基本理论的创生之路——3.理论思维:教育基本理论的发展之钥——4.实践导引:教育基本理论的存在价值

作者简介:
柳海民,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王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姚玉香,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博士;周霖,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林丹,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博士。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3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重大成就:教育基本理论的创新发展

      柳海民 王澍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基本理论是在对民国时期教育研究(包括解放区教育经验)的继承、对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研究的借鉴、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改革开放后,教育基本理论在对中国教育实践的批判、反思、引领中,获得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一、时代建树: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

      教育基本理论是对教育现实的抽象表述,是对教育改革的理性表达,是对教育世界的理论表征。对现实的抽象表述追求对现实的客观描述,对改革的理性表达指向美好目标的向往,对教育世界的理论表征则体现着对教育世界的反思、对教育理想的批判、对教育理论的审视和对教育未来的构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基本理论发展呈现出历史的厚重感,具备了理论的深度与高度,甚至可说达到了一个标志鲜明的历史阶段。概括来讲,教育基本理论的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理论谱系中五个有代表性的重要理论。

      第一,辨清了教育本质论。教育的本质是教育的内在规定性,是教育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人们在研究教育本质问题时,经历了理论探讨的迷雾,误把教育的属性当做教育的本质;经过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个体社会化说、传授说等说法,最终提出了教育的本质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张。为此,无论为教育加上多少个属性,都无碍于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的本质规定性。进一步说,教育因培养人而与社会的其他活动相区别成其为教育,教育丧失了这一本质就丧失了其独特性。明晰教育本质的重大意义在于明确了教育的本体方位,知道教育是什么、应该干什么,并为人们分析教育现象、诊断教育问题、把握教育实践标准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第二,明确了教育功能论。教育功能是教育之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本体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所具有的职责和能力。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通过自身传递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以及发展智力和体力等基本职能的发挥而产生的对社会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口质量提高等的作用。教育功能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正功能意味着发挥的是积极的作用,负功能意味着产生的是消极作用。教育功能理论的提出使人们明确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提升教育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重要的舆论力量。

      第三,确立了教育先行论。教育基本理论工作者对邓小平提出的“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也要把教育问题解决好”的观点进行了深度解读,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中的教育优先发展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诠释,对世界各国尤其是日本和德国教育先行发展的成功实践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即纵向上,社会用于发展教育的投资要适当地超越于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现有状态而超前投入;横向上,教育发展要先于或优于社会上其他的行业和部门而先行发展。教育先行理论为党中央确立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第四,提出了素质教育论。针对“应试教育”给创新人才培养带来的消极影响,研究者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实践的国家指向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理论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行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五,形成了教育公平论。中国地域广大,各地教育发展差异较大。在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之后,中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开始指向缩小城乡、地区、学校间的差异,为此,提出了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理论。经过多年研究,研究者明确了教育公平的三大含义:教育机会公平,意味着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教育过程公平,体现为每个人在资源分配中具有公平的份额,尤其是要向弱势群体倾斜,缩小教育差距;教育结果公平,保证公民受益于教育的公正性。教育公平理论成为中国教育走向高水平、高质量均衡的重要理论支撑。

      教育基本理论之所以能有上述理论建树,在于教育研究者走出书斋、关注实践、激发良知、积淀理性。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秉持独立自由的研究精神,针对国家关于教育发展的重大需求和教育发展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与时俱进地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育主张和观点。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成为国家重要决策的要素,进而激发了研究者释放研究冲动,履行社会责任,张扬理论思维,回应社会关切。

      二、学科构建:推进教育学步入科学化进程

      教育基本理论从理论思维的高度更关注于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把促进学科发展作为自己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凯洛夫《教育学》的引入对中国教育学学科的起步起到了奠基作用,并促进了中国教育学教材体系的成形。除了学习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外,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和应教学之急需,开始建构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改革开放迎来教育基本理论发展的春天,把重建作为使命,把改革作为动力,把创新作为目标,推动教育学学科实现了一次历史性的跨越。

      第一,放眼世界,提出了教育学的新话语。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基本理论突破地域限制,着眼于教育学的全球发展。基本理论研究者关注教育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但并没有局限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而是放眼世界,关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洲、北美、日本的教育学学科发展状况,关注外国教育学对中国教育学的影响。研究者还引进其他学科的话语,促进了教育学的话语新生。概括来说,研究者引进了“主体”、“主体性”、“生活世界”、“自由”和“生命”等哲学话语,丰富了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引入了复杂理论、解释学、现象学等理论作为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进而拓宽了教育学的分析视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