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各种各样的教育热象(希望工程、择校热、家教热及私学热等)中我们已经充分体会和认识到了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希望。同时,在社会的关注之下,教育的弊端也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中国的教育正处于全面的规划与改革中。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全面性”的集中体现。中国教育所面临的处境是当代世界很多国家曾经和正在面临的处境,只不过各国的具体情况和提法不同而已。中国目前的教育改革令人联想起日本80年代提出的对学校教育的重建和改组…… 早在1969年,日本中曾根首相就提出:现在是朝向二十一世纪、全面改革日本教育的时候了。从此,拉开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此次改革持续近20多年,其主题是走出“荒废”,实现“赶超型教育”向“成熟型教育”的转轨,实现“学历教育”向“人格教育”的转轨。 一、学校教育的荒废 “教育荒废”是日本政府自1967年起对战后20年教育进行反思之后在80年代中期对当时学校教育的批判性的概括和界定,是日本迈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改革的起点。 教育荒废的外在表现是儿童恶作剧、自杀、逃学、行为不良、校内暴力、家庭暴力、偏重偏差值的激烈考试竞争、偏重学历、所谓问题教师、体罚等。教育荒废的内在表现是社会各界包括学生对学校、教师、教育界的不信任。日本政府认为,这些病症说明,需要动手术的病理结构正在形成。 病理之一:赶超型近代工业文明的副作用 赶超型近代工业文明将整个社会的注意力集中在物质的积累上,忽视了对精神和人性的关注;近代工业文明造成的物质化、都市化使人丧失了与自然的交融,过多地增加了间接经验,减少了直接经验,使人本来所具有的素质退化,出现“人性化迟滞”现象,这对于儿童尤为可怕;近代工业文明使传统的人际关系崩溃,却又难以找到创造温和的人际关系的办法;富裕社会的实现,在消除贫困、不便、压抑、不平等等逆境的同时,却导致了人类长期在逆境中培养起来的自立心、自制力、忍耐力、责任感、同情心、对祖先的尊敬之心、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心等的退缩,带来了心灵的贫困;近代工业文明的引进与发展、战败引起的对传统价值规范的否定及来自欧美的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的机械的移植,极大地冲击了日本的高同质性和高统合性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病理之二:学校教育的副作用 日本学校教育的僵化、划一、封闭、偏重学历以及极端的管理等加重了儿童心理上的压抑感,妨碍了人格的形成。 偏重偏差值的考试。学校和班级不容许“差异”的存在。采取极端的管理甚至体罚,造成教育的极端僵化。僵化又反过来造成学校教育不能及时认识和适应儿童的环境、生活、心理所发生的深刻而又广泛的变化。僵化、划一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过于保护及放任自流,无法保障儿童自主精神、个性和自律性的发展,妨碍了儿童人格的形成。以“升学上的考虑”和“教育上的考虑”为名,学校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背离了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精神,背离了教育目标,脱离了社会,甚至忽视儿童。封闭性这堵墙妨碍了对教育荒废的早期发现。 学校教育加剧了赶超型近代工业文明对儿童的人性的压力。恶作剧、暴力行为等教育荒废现象是儿童长期遭到压抑的人性的扭曲。 从对教育荒废的病症和病理的分析,日本政府认为,教育荒废的本质是对儿童人性和人格的忽视。因而,走出“荒废”的起点便是重新理解和确立教育目标,重新理解人及人的价值。 二、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 (一)教育基本法中的教育目标 1947年3月31日,日本公布了第二次教育改革的根本大法——教育基本法。教育基本法的前言对教育目标的规定是:“教育,必须以完善人格为目标,培养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重视劳动和责任、充满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成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创造者”。 教育荒废充分说明日本的学校教育已经违背了这一教育目标。 (二)重新认识“人”的价值 在赶超型经济向成熟型经济的转轨中,人的价值的升级;从强调数量转变为强调质量,从重视硬件转变为重视“软件”,从主张同质划一转变为主张多样化和自由选择。 科学技术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原动力。科学技术的主体从硬件技术转变为以信息为内容的软件技术。同时,由于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的高度发展加强了科学技术与人之间的联系。对人的生命、人的个性和创造性的不断发现将是未来科学技术的原动力。 在国际化交流中,日本在工业技术方面在国际上已经有一定的影响。日本政府认为未来的国际化对策是,必须在教育、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使交流真正具有相互性,并为这些领域的发展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贡献。 (三)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目标 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 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 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宽阔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赶超型近代工业文明与物质的繁荣、教育的普及及其在数量上的扩大,在给人类带来幸福的同时,却给儿童身心健康带来了深刻的危机。儿童的身心健康必须摆在教育的首位。教育首先要关注儿童人格的完善。丰富的创造力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它来源于完善的人格,来源于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