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消费文化的“身体”迷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亚芹,姜立新,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原文出处:
文艺评论

内容提要:

06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DOI:10.16566/j.cnki.1003-5672.2017.03.003

       舒斯特曼曾坦言,他在最初创造“身体美学”(somaethetics)这个术语时,并没奢望其他人也能使用。如今,消费文化语境下的“身体美学”鱼龙混杂——既包括注重外表感官的大众文化现象,也包括偏重生理活动的体育与医疗保健;还包括政治与社会化的身体符号——甚至到了泛滥的程度,这种现状常常让我们陷入理论迷思。实际上,很多被冠之以“身体美学”的现象,不过是一种“身体的审美化”体现。那么,如何走出“身体”消费主义与大众传媒的审美陷阱,如何客观把握“身体美学”与消费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鉴于此,我们这里主要以舒斯特曼所建构的“身体美学”思想为理论基点,针对当前消费语境下的身体文化热进行反思与批判,表明身体美学思想尽管是始于当下消费社会中的文化现象,但它不止于此。实际上,产生于西方后现代语境中的身体美学思想,其理论指向并非消费文化。身体美学更注重整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是超越时间与空间、恢复灵魂与肉体、弥合主客二元对立的一种间性意义上的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美学思想,它着力塑造一种独立的、全新的、身心和谐发展的自我之存在。在此意义上,身体美学是对消费文化的批判与超越,可以视为反思当下文化与美学发展的有力向度。

       一、以审美经验超越感官的身体外形

       一直以来,“身体”究竟为何物,到底该如何研究“身体”,似乎毫无共识可言。“身体”似乎总是处于一种无处不在但又难以真正把握的局面中。在柏拉图那里它是心灵的附庸,在奥古斯丁那里是神学的奴婢和罪恶的源泉,在笛卡尔那里是心智的工具,在尼采那里成为“权力意志”的体现,在梅洛-庞蒂眼中是知觉的本体,在德勒兹眼中是“欲望的机器”,在福柯眼中是社会“规训与惩罚”的对象……“身体”正如一个极具可塑性的符号,可以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多面性也加剧了全面把握它的难度。

       更重要的是,在当下的消费社会中,感官快乐、个体享受、身体维护等已经成为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主义不仅宣扬身体的感官享受,而且从自身的立场重新建构了“身体”的社会身份。于是,在消费主义的塑造下,出现了大量的诸如“身体写作”、时尚明星、减肥塑身以及体育运动等各种各样的身体文化图像。恰如鲍德里亚所说:在消费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高效率创造出更多的新奇的人造消费品,刺激和引诱人类本身在身体和精神方面的无止境欲望扩张”①。实际上,当下的消费文化转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理性主义向审美主义的转向,由此,整个社会都呈现出一种审美化的外观,“身体”也不例外。可以说,消费文化对身体外观的崇拜,最主要的就是制造身体消费的需要,将对形体外观的展示和呈现延伸进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在消费文化中,身体既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感官时尚的现实存在。如果说,当年女性作家们的“私语化”“下半身写作”是对传统文学创作的突围与反叛,那么,当下的文艺创作则呈现出更多苍白的肉体化、感官化表象,是对传统的背离与玷污。

       不仅如此,消费文化还充分利用身体的反抗标签,为这种感官享乐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论依据——宣称身体外表的维护是一种社会道德。“身体的维护”是迈克·费瑟斯通最早使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基本范畴:“内在的身体”和“外在的身体”。按照他的分析,“身体在面临疾病、虐待以及伴随老龄化进程而来的身体功能退化时会急需维护与治疗,内在身体便与这需要进行维护和治疗的身体的健康和最佳功能状况相联系。而外在的身体则指外表和行动以及社会空间中对身体的管制”②。在此基础上,费瑟斯通还认为,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外表和外在身体的魅力视为判断人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标准,而在消费文化的视域中,对身体的保养和维护,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展示其外在的美貌,而不是凸显其内涵有多深刻。毫无疑问,这种消费文化中的身体维护,其目标并不是为了保持身体的健康发展,也不是为了净化个体心灵,更谈不上对精神和灵魂的拯救,而仅仅是为了使外表看起来更美观,为了“自我感觉的良好”。但是它的确为感官化的身体时尚的盛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加之大众刊物、广告、电影电视、手机以及网络等大众传媒的舆论渲染与图像引导,于是,消费化、感官化的“身体的美学”在当下时代大行其道。

       与之相对,“身体美学包含的内容不只是哲学家的外在形象与举止,它也包含一种更具争议性的身体经验,一种潜藏于语言陈述之下的、并经常拒绝语言陈述的身体感受”③。也就是说,身体美学既关注外在的感官形象,也注重对自我塑造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但它所倡导的这种审美经验,并不是要求大家永远拒绝理性和高雅艺术,也不是走向纯表象的感官形式主义,而是从感知觉的视角指出了一种审理身体和艺术的方式,一种立足当下的生活反思。很明显,在上述这个开放式的表述中,作者显然是以身体为中心,通过感受、学习和训练等方式,提升个体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以丰富其生命的审美经验,实现自身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其实,任何理论都不是永远框定或者拒绝某种东西,而是帮助人们去看,提供给人们一种审视的方式,一种经验的呈现维度。

       二、以身体意识超越身心分离的二元传统

       身体美学对身体的关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在鼓吹肉体享受,放弃美学在精神上的超越性追求。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身体美学在本质上并不关注身体,而是关注身体的意识和中介,关注具体化的精神。”④换言之,身体美学不但不鼓励消费文化所制造的单纯的感官享受之美,而且对其持批判态度。它鼓励人们从对身体的外在形态和吸引力的关注上转移到对作为主体的身体、经验和技能的一种改善的品质感受上,一种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身体意识的提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