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学思概念的型构及其教育方法论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晓珠,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黄书光,男,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教育史。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学”与“思”是《论语》中两个重要的教育概念,二者在概念上较以往有很大突破和发展:“学”继承了之前“学”以“效”为核心的特点,同时突出“学文”的重要性,强调“博学于文”;“思”发展了自宗周以来初步萌发的“思”的理性方面,表现在明确“思”的实践取向和强调“思”的自我监督功能。孔子首次将“学”“思”整合,在教育方法论上构建了博学与自修并行的成君子之路,对中国古代博学与修身兼具的教育传统影响深远,对当代中国的学习文化亦有重要影响。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7)5-0081-09

       “学”与“思”的文字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二者均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习”和“思考”并不完全相同。“思”在《论语》中出现26次,与“学”并提只有3次,可见“思”绝不仅仅是依附于“学”的一个简单的教育概念。此外,孔子首次将从“心”之“思”与“学”纳为一对概念组合,在深度与广度上极大丰满了其教育哲学的内涵,从方法论上构建了一条博学与自修并行的成君子之路径,为日后儒家博学与修身兼具的教育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不是将既有的“学”与“思”的概念进行简单捏合。在《论语》中,二者在概念上较以往均有所突破与发展,展现了孔子作为思想家对社会变革时期关键要素的敏锐把握。

       一、“学”与“思”的概念流变探源

       对“学”与“思”在孔子以前的概念流变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孔子在哪些方面对二者有所发展。

       (一)“学”的概念流变分析

       许慎《说文解字》说学(學)是篆文斆的省略。又说(斆)就是古文(教)[1]。段玉裁认为“学”字衍生于“教”字,还提出“秦以来去攵作学,主于自觉”[2]的说法,认为独立的“学”字出现在秦以后。不过从目前最新释读出的甲骨文和金文看,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都已有独立的“学”和“教”字,证明段氏“秦以来”的说法并不成立。(见表1)

      

       根据表1,结合对爻、学、教的古文字形与义的对比分析,笔者推测:“学”出于“爻”,有效仿的含义。理由如下:

       首先,“学”出于“爻”。“学”(學)有四大构成要素:“爻”、“臼”、“冂”、“子”。在甲骨文中,“学”(學)均不从攴,或省“子”或省“臼”,又或干脆省“冂”作“爻”,可见“爻”是“学”的核心要素。如《甲骨文字典》中有“贞侑于爻戊”,“爻”即表“学”[21]。此为以“爻”代“学”之例。但“学”却无代“爻”之一例。“学”出于“爻”的可能性很大。

       其次,“学”有“效”的含义,且该含义来自于“爻”。“学”(學)出于“爻”,我们从这里入手进行分析。爻是象形字。《说文解字》曰:爻,交也,象易六爻交头也,谓爻象形《易》中之六爻相交。爻为易学名词,历史上对其本义的猜测颇多,但大多不离效仿天地自然之变动的意思。《易·系辞》曰:爻者,言乎变者也[22]。又曰: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23]。而在甲骨文卜辞中,爻亦有表效之义[24]。再看“学”(學)。在《广雅诂林》中,爻、象、放、视、教、学被列为一组,皆表效之义[25]。《尚书大传》曰:学,效也[26];朱熹亦曰:“学之为言效也。”[27]可见“学”与“效”有密切关系。另外,“学”(學)在构字上含有,该字即表仿效之义。《说文解字》曰:,放也[28]。段玉裁注:训放者,谓随之依之也。今人则专用仿矣。又说:教者,与人以可放也。学者,放而像之也[29]。段注不仅说了即效仿之义,还顺道点明了“教”(敎)、“学”(學)与效之关系。他说,“教”是用来给人模仿的,“学”是仿而像之的。二者立足的角度不同,但皆与效密切相关。但是,在甲骨文中,只有爻而无,甲骨文之“学”(學)并无子,“教”(敎)也常省子,可见中效仿之义实源于爻。故我们说“学”含有“效”之义,且该义源于“爻”是大有可能的。

       含有效之义的學,对《论语》中之“学”的内涵影响是深刻的。我们于后文中再做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