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识断裂与师生冲突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长伟(1977- ),男,山东淄博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济南 250014

原文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功能论社会学看来,教育共识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黏合剂,当教育共识断裂,师生冲突就发生了。师生间的教育共识分为三个层面:为社会的价值观共识规定的教育共识;分别规范着教师与学生的教育共识;教师与学生在日常的互动中形成的教育共识。当下师生冲突之所以发生,原因就在于三个层面的教育共识都发生了断裂。教育共识的形成需要公共空间的培育,人们应以平等的身份、理性的精神参与到对教育共识的讨论中。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章编号]1002-3054(2017)03-0022-09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有关师生冲突的事件不断见诸媒体,一些师生冲突已经超越了动口而进入到了动手的层面,不少事件中甚至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伤害。对于这一现象,笔者还没有看到较为全面和详尽的全国性调查统计,所以尚不能认定这一现象的普遍性。但若从历史分析抑或古今之变的角度审视,师生冲突的确在现时代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甚至可以说,这是属于现时代的一种教育现象,因为师生冲突在古代的历史文本中很少见。如果同意这样一种分析,那么在当下,师生冲突这一现象就应成为需要加以关注的“教育问题”。当然,这一问题之所以需要关注,更重要的是它涉及教育的根本性,因为尽管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很复杂,但若探根究底,它终究体现为“师生关系”。如果舍去师生关系,即使给教育再添加更多的东西,教育也不是教育。同理,师生冲突若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教育就会失序,丧失本有的教育性。鉴于目前师生冲突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笔者偏重于分析师生冲突的负面影响,但并不否认师生冲突所存在的某些积极价值。

       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重大的教育问题呢?从社会学功能论的视角看,功能论强调价值观共识对社会整体和谐与稳定的维系功能。同理,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整体性社会关系,师生的“教育共识”是双方避免冲突、沟通共进、保持和谐的黏合剂;反过来说,一旦维系师生关系的教育共识发生断裂,双方各执己见,冲突就在所难免。简言之,师生冲突的表象虽然是双方言语与行为的碰撞,但实质是双方教育共识的缺乏。如果承认教育共识的重要性,那就可以说,师生冲突问题的解决之路就在于重建教育共识。我们相信,在教育共识之光的照耀下,师生关系会趋于和谐、稳定,进而使教育生活成为一种美好的生活。

       一、功能论与价值观共识

       谈论师生的教育共识,需要以人是社会性动物为起点。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仅仅是功能论的基本前提,也是研究人的诸种学问的基本前提。马克思有言:“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P56)亚里士多德亦说,人是城邦的动物,离开城邦,非神即兽。对人的本质的这些经典表述,共同揭示了“人是群体性和社会性的存在”的真理。也许有人会说,动物中也有群居性的,比如猴子;另外,当个人离开人类社会,他的肉身也是能够存活的,比如狼孩。但需要明白,无论是群居动物,还是离群的人,都不具有人之为人的特质,也就是理性与语言(在古希腊哲学中,理性的本源含义就是“说话”。在这个意义上,“理性的”与“会说话的”是等同的)。而人的理性与语言,只存在于人的群体性和社会性的生活之中,是人为了彼此间交流和沟通而产生出来的。离开人类群体与人类社会,人的理性与语言就只能作为潜能而无法显现,或者说,从来就没有私性的理性与语言。

       如果承认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存在于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社会中,那就需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社会的和谐、团结、稳定如何可能?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原因在于社会是由诸多的行动者构成的有机体,行动者的知识、情感、意志和行动,决定了社会不是僵死的,而是充满变化的。进一步说,社会可能是动荡的,也可能是稳定的;可能是崩溃的,也可能是有序的。对这个问题,虽然有诸种解释,但这里只从社会学功能论的视角给出解答,答案就是“价值观共识”。

       受生物学影响,功能论认为社会如同生物有机体一样由各个部分构成,且各个部分各有其独特的功能,但各个部分不是孤立地发挥各自的功能,而是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使社会趋于稳定和均衡。不过,这样的解释还不足以完满地回应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如何可能的问题,因为并不清楚各个部分是如何在协调中发挥作用的,除非社会各个部分能被某种东西黏合在一起,具有了整体意识且从整体出发认识到自己功能发挥的社会价值,否则就没法解释为什么有些社会虽然有诸多构成部分,但却松散和动荡。那促使社会成员合作、将他们黏合在一起的存在是什么呢?早期的功能论者(孔德、斯宾塞)并没有解答这个问题,而在较后的功能论者看来,这个存在就是“价值观共识”。正是依靠着价值观上的共识,不同行动者的协调与合作才成为可能。职是之故,价值观上的共识是社会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是社会系统的基础。当代功能论的奠基人迪尔凯姆就认为,社会是一个由道德价值观上的共识来规范的一种特殊机体。迪尔凯姆之所以特别重视宗教的研究,就是因为宗教强化了人们对共识的遵从。另一著名的功能论代表人物帕森斯亦特别强调道德共识。“他认为一个社会只有满足了四个基本需求,才能发挥其功能,或者说才能维持其秩序的稳定。这里被称为功能性必需的四个基本需求是:目标的获得,对环境的适应,将社会不同部分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及对越轨行为的控制。帕森斯尤其强调社会整合功能的满足,认为这需要社会成员接受和遵守社会的共享价值观。他认为是这些共享价值观将社会‘粘’在了一起。如果过多的人拒绝接受这些价值观,社会稳定将会崩溃”。②(P109)

       二、何谓教育共识

       如果说道德共识对于社会系统的稳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那么当我们将眼光投到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教育场域时,会很自然地推论出“师生的教育共识”对于教育系统的稳定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从功能论的角度看,教育既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同普通社会一样,教育由诸多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在协调中发挥作用,满足了教育整体的需求,从而使教育系统保持稳定。同社会成员在价值观上的共识是社会协调与合作的前提一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共识是教育协调与合作的前提。没有教育中全体师生所共享的教育价值观,教育中的合作和协调就不可能实现。在此,我们把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所共享的教育价值观称为“教育共识”。师生之所以发生冲突,就是因为师与生缺乏具有整合功能的教育共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