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学校如何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为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要求并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1]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实际、融入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接受它,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2]可以说,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程度,反映着学校教育工作的力度和深度,决定着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下力气做好“融入”这篇大文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工作做深入、做扎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常用而不觉的价值观”。[3]“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4]毋庸置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扎根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紧密相连。转化为日常价值观,才会真正被青少年学生所认同、所接受,并逐渐转化为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在上海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同样鲜明地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5]这些论述,不仅是对全社会和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实践要求,也为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 的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具备了具体的、可以感知的日常化形态,才能让人们在生活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各级各类学校都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生活情境和文化氛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上下工夫。具体来说,日常化教育作为一种自在的、持续的和例常化的教育活动,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现实人生,使日常生活不仅成为学生体验、认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而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生发的舞台;具体化教育超越了惯常的抽象化知识教育,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生动形象、能够让学生产生心理或情感共鸣的常识,同时又能够把学生已经具备的思想政治常识与抽象的理论知识结合,做到理论和实际、科学与常识的统一,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的意义,感受到价值观的力量,并且以反思态度、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自觉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归到生活的普通常识上去,真正成为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形象化教育通常是运用各种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榜样形象的高尚人格和模范行为,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以此来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之目的;生活化教育意味着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就是把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 各级各类学校要注意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用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方式,宣传最美人物,弘扬最美精神,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做到深入浅出、情理交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在潜移默化中转化为青少年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他们自觉的思想道德行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引导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他进一步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上下工夫。 年轻一代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知是前提,行是关键,知行合一是教育的追求。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和笃实上着力,使他们真正从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转化为自觉行动。 青年学生在学校的第一要务是“学”,这个“学”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思想道德养成之“学”。价值观的形成,离不开“学”。因此,勤学是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只有下得真工夫、求得真学问,才能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中庸》中有所谓“尊德性而道问学”,就是说一个人德性的修养需要经由学问的修养来达成。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学问深时气自平”,也是说学问对于道德形成的重要性。古希腊哲学家甚至说,知识即美德。的确,没有知识之光的人,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好的思想道德。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7]所以,青年学生更应该珍惜大学的美好时光,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既要博览群书,又要学会担当社会责任。为此,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形成好学、勤学、乐学的品质,既掌握知识、增长才干,又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8]因此可以说,修德是青年学生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青年学生只有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既修好公德、又修好私德,既立意高远、又立足平实,才能真正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修德是一个春风化雨、日积月累的过程,学校应该在青年学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在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趁他们心灵最纯净的时候,给他们提供最有价值的道德教育,使他们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为此,在国家层面,学校要紧紧围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让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事业之中;在社会层面,学校要紧紧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平等观教育,认真进行法制教育、政策形势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培育青年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在公民层面,学校应紧紧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岗敬业教育、诚信教育、尊长爱幼教育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使青年学生形成根基深厚的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学校要特别重视抓好诚信教育,因为诚实守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是道德形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