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十大关系问题理论辨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海钟(1963- ),男,甘肃靖远人,兰州城市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女性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研究。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21新世纪初以来的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型发展中,发生了很多实践层面的争论和混乱,可以概括为十大关系,即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关系、分科培养模式与全科培养模式的关系、专业性与职业性的关系、综合性大学与师范性大学的关系、资格证书制度与毕业证书制度的关系、专业课程与公共课程的关系、学科专业教师教育方向与教育专业学科教育方向的关系、取消教师教育专业与重建教师教育专业的关系、学科本位论与专业本位论的关系、理论修养本位与实践技能本位的关系。理论层面的争论其实反映的是体制机制障碍,而体制机制障碍的核心是利益冲突障碍。解决争论的关键在于教育部各种政策之间的和谐及高校领导认识的统一。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51(2017)01-0119-0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师范教育体制的数次深入改革。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了以本科师范院校、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等师范学校为基础的职前培养体系和以独立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教师进修学校为基础的职后教师培训体系。20世纪90年代初期,为消解学科本位论的负面影响,增加教育理论和技能课程学时,增设现代教育技术、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普通话、音乐技能、美术技能、班级管理技能等课程;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促进“老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新三级”教师教育体系过渡,撤销中等师范学校,合并教师进修学校等机构,形成新的三级教师教育体系。21世纪初,改革教师资格认证权限,强化考试制度,全面实施高校师范教育专业和非师范教育专业的中小学教师职业资格准入考试制度①。

       然而,2010年以来,随着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随着综合大学参与中小学教师培养的政策实施,以及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的改革、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关系错位和思想认识、体制机制、利益博弈障碍日益突出,需要认真梳理,深入研究。

       一、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关系

       我国清末开始就逐步建立了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逐步建立了教师进修院校体系,统一称为师范教育和师范院校。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学界兴起的教师专业化思潮促成了师范教育体系改革,在三级师范教育向新三级教师教育体系的过渡中,将教师培训进修院校合并到师范院校、多科性学院,初步实现了职业前培养和职业后培训的一体化。目前基本形成综合大学的教师教育学院和师范大学分科培养教育专业学位硕士或本科学士水平的高中阶段(含普通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部分新建的本科院校分科培养教育硕士或本科学士层次的初中阶段教师、一专多能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幼儿园教师,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分科培养小学各学科教师和幼儿园教师。

       然而,迄今为止,教师教育和师范教育的混用、开办教师教育专业的高校内部管理中的教师教育与师范教育管理职能的混乱,再次成为新问题。培养教师的独立专门院校继续称为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但其中非师范教育、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占据50%以上,乃至70%,综合大学和多科性学院成立的教育学院或者教师教育学院,却只不过是开设教育理论课程和开展教学技能训练。师范教育还是在学科专业学院,职后培训继续保留在继续教育学院或者成人教育学院。而且,教师教育这个概念至今使人感觉别扭。教师们认为,不应该把师范教育改称为教师教育,理由是:难道要把工科专业改称为工程师教育专业,把法学专业改称为律师教育专业,把医学专业改称为医师教育专业吗?但是概念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既然通过国际比较,选择了这个概念,就应该认同。

       因此,教师教育和师范教育两个概念,理论上是包含关系,而在实践中是交叉关系、并列关系。笔者认为,既然已经将师范教育改称为教师教育,那就首先要培训高校的教务处处长和教学督导处处长,尽快让教师教育概念普及起来,以理顺高校内部的教师教育管理体系,统一理论认识,促进实践体系科学化。

       二、分科培养模式与全科培养模式的关系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培养采用的是全科培养模式,中学教师采用的是分科培养模式。为了解决初中政治、历史、化学、生物教师相互兼教课程的问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度实行主修辅修和双学科专业制度。目前为止,中学教师的培养基本都是分科培养,但小学教师则发展出了分科培养和全科培养两种模式。无论是专科层次的初等教育专业还是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莫不如此。初等教育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的全科培养模式沿袭了中等师范学校培养模式,课程方案中既有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也开设品德与生活教学论、品德与社会教学论、语文教学论、数学教学论、外语教学论、科学教学论,有的还开设音乐、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区别在于不开设高中课程,因为高校招录的是高中生。

       全科培养模式的优势是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课程有足够的课时,职业定向非常清楚。学生的专业认同是教育学,职业认同是小学教师。适应于农村小学一专多能、一人兼任几门课程的需要。但由于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脱节,许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招考教师的专业目录中并无初等教育专业或小学教育专业,往往使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面临难题。然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分科培养专业,都设立在相应的专业教学系,其课程方案正如培养高中教师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一样,学科专业课程过量,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课程显著不足。学生的职业认同往往比较模糊,专业认同往往是学科专业,比如语文专业、数学专业、外语专业等。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则基本都是全科型,完全适应幼儿园对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要。初、高中教师的培养始终是分科型,这种模式大家无异议,但正如分科型小学教师培养一样,存在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因此,全科培养和分科培养各有优势,各有缺陷。笔者认为,可以选择分科培养模式,而加强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课程。2011年以来,教育部印发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小学、幼儿园以及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只要严格执行,可以保证教育质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