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教育发达原因论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于兆兴(1950年-),男,河南省杞县人,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世界近代史、拉丁美洲史和日本史研究。 郑州大学 历史与考古系,河南 郑州 450052

原文出处:
史学月刊

内容提要:

近代日本教育事业之所以发达,是由于具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是:经济迅速发展,有识之士的倡导和参与,政府高度重视,全民关心和支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2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313.4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83-0214(2001)06-0111-05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摆脱落后状态,走上富强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事业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代时期日本教育事业的发达,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本文拟对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 经济迅速发展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是教育事业发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

      明治政府建立之初,就在“殖产兴业”的口号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政府的引导、扶植和推动下,19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机器工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扩大了国外市场,又得到了巨额赔款,使其工业发展得更为迅速,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建立起来了。据统计,在甲午战争后的10年内,各个工业部门的公司数由2844家增加到8895家。[1](p.242)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胜利,进一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日本国内再次出现兴办企业的高潮,重工业的发展大大超过轻工业。20世纪初,日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日本实现了工业化,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国。

      近代时期日本的国民经济特别是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产生了进行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而且也为发展教育事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必要性方面来说,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科学技术与之相适应,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依靠教育。科学技术成果是由人发明创造出来的,但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在科技方面作出创造发明。每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包括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科技工作者不仅必须具有基础知识,尤其需要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他才具备发明创造的能力。培养和造就这些科技工作者,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如果没有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科技人才就不可能大批地成长起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它对工农业生产的推动作用,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与此同时,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也要求一般劳动者提高文化素质,才能够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成果(先进工艺和新式机器)。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成果发明创造出来之后,如果不应用于生产实践,它还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将它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之中,它才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事生产实践的劳动者是否具有掌握和使用先进工艺和新式机器的能力,就成了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因此,一般劳动者也必须接受教育和培训,才能适应工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

      从可能性方面来说,经济的发展使国民收入增加。据统计,日本的国民收入,1890年为2.36亿日元,1900年为7.36亿日元,1905年为12.33亿日元,1910年为20.51亿日元。[2](p.37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必然带来这样的效果:一是使税收增加,从而增强了政府的财力。这一点可从明治政府的财政预算收支情况中可以反映出来。据统计,1868年,政府收入为3310万日元,支出3050万日元;1870年,收入2100万日元,支出2010万日元;1880年,收入6340万日元,支出6310万日元;1890年,收入10650万日元,支出7310万日元;1900年,收入29590万日元,支出29280万日元;1910年,收入67290万日元,支出56920万日元。[2](pp.414-415)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到,政府的收入大于支出。这种财政状况,表明政府具备向教育事业投入经费的条件。除了中央政府负担一部分教育经费外,地方各级政府还负担了大部分教育经费。[3](p.367)二是增强了私人办学的能力。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日本的学校经费基本上由“设置者负担”。就是说,谁办的学校,由谁负担经费。除了国立和公立学校由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分别负担经费外,私立学校则由私人负担经费。三是增强了国民对教育经费的负担能力。在各级各类学校上学的学生,也要交学费。虽然从1900年起,属于义务教育的小学不再收学费了,但是其他学校的学生,家长仍然需要负担学费、教科书费等教育费用。总之,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在近代时期的日本,如果没有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就不可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功,出现教育事业发达的局面。

      二 有识之士倡导和参与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教育改革,培养急需人才,已经势在必行。一些有识之士首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不仅大声疾呼,倡导发展教育事业,而且身体力行,积极投入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之中。对于近代日本教育事业发展来说,他们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早在明治政府成立之初,身居要职的岩仓具视就提出“调查研究学制之事”,认为“皇国前途其根本在于兹,是为最大之事也”。[3](p.329)与此同时,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木户孝允,也对发展教育事业极为关注。他在向天皇提出的《振兴普通教育实乃当务之急》的建议书中强调指出:“国家富强的基础在于人民的富强,当平民百姓尚未脱离无知贫弱之境地时,王政维新的美名终究也只能是徒有其名而已,对抗世界富强各国之目的也必然难以达到。因此,使平民百姓的知识进步,吸取文明各国之规则,逐步振兴全国学校,广泛普及教育,则是今日一大紧急任务。”[4](p.194)木户孝允不仅指出了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而且提出了如何发展教育事业的具体主张。他说:“教育非自千万人中寻一二杰才,重点在推进千万人之知识水平,故普及小学乃当务之急。”[5](p.474)为了使教育得以普及,他认为无论是首都附近,或者是边远偏僻地区,都应该同等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