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材富士山插图之美育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杰玲(1983-),女,广西梧州人,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流动站博士后(江苏 苏州 21512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广东 广州 510303),东京学艺大学访问研究员,主要从事海外清诗文献整理研究、明治与清代诗歌比较研究。

原文出处:
美育学刊

内容提要:

早在江户时代,教材的封面、课文的插图就经常出现富士山。通过近代化的教育系统,富士山逐渐成为日本的象征。中国出版流通的日语教材、与日本相关的书籍也常出现富士山插图。富士山插图有三个象征性的特点:山顶终年积雪;山顶呈现三峰并峙的形状,称“三峰富士”;整个山形多被画为三角形或梯形。三峰富士的形象在室町时代就已经固定下来,在江户时代便已远播海外,在明治时代大众化,公共浴池、商业广告等都出现富士插图。现在我国的日常生活里也常见以富士山为模型创作的图像和物品。富士山插图以简单的曲线勾勒,体现单纯的美,却传达着悠久的文化内涵,融合了汉字“山”字象形的特点,以及道教神仙思想,佛、道两教的三天观念。


期刊代号:J0
分类名称:艺术学理论
复印期号:2017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富士山,位于日本东京西南方约80公里处,海拔高度3776米,是日本第一高峰,自古以来被视为日本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富士山作为教材的封面、课文或课后练习的插图,早在江户时代(1603-1867)的初等教科书“往来物”中就屡屡见到。有关研究指出,明治以后的教科书中,主要在国语、图画、音乐的教材里能读到富士山相关的内容,并通常附有插图。20世纪初,在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中已经出现富士山。其插图,除了高耸于课本方框之上,山顶覆盖着白雪的插图之外,还有文字告诉学生这是日本最大的一座山。小学三年级的教材中也有一篇赞美富士山的散文,并有插图。之后,在六年级的教材中,也出现了富士山,这次的课文内容是登富士山。从当时教材的富士山插图可以看出,教科书继承了历来的三峰型富士山的形象,即插图中的富士山山顶有三个峰头并峙,这是富士山图像的一个显著特点。

      “一般认为,在富士山走向象征化时,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可以推测,通过近代化的教育系统,富士山正式成为了日本的象征。”[1]从日本国内通用的小学教材开始,富士山的形象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和脑海里,慢慢固定下来,并形成了“日本第一高山”“日本的象征”这一观念。而教材中的富士山插图是简单的线条画,容易被接受和记忆。

      除了日本国内通用的初等教材之外,为外国入学习日语而研发的日语教材,包括我国编著发行的日语教材里,也经常可以看到富士山插图。本文以日本和中国的日语教材中的富士山插图为角度,分析其特征,并以此探讨教材插图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及其美育效果。

      一、教材中的插图

      教材是教育活动中重要的媒介和工具,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材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大量的课后时间里,学生则更多的是根据教材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和补充新知识。尤其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上的内容,依照教材的进度和方向去学习。这些教材通常附有很多插图,随便翻翻现在的小学、中学各科教材和外语初级教材,都能找到不少插图。

      那么,教材中的插图是不是可有可无?或者即使有,也只是起到无足轻重的点缀作用呢?

      首先,从教材设计制作的角度去讲,教科书对学生的认知起关键作用。一些非内容性的因素也对教材产生重要影响,比如印刷设计的因素,如大写、斜体、加粗、字体大小、字形、画线、图表等。其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关注的是教科书的直观形式,如插图的运用、色彩的丰富性、版式的设计及语言的生动性等。在教育界,类似的观点有很多,如“图像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图像的显示能引起心理上的言语和表象,所以图像能传递教学信息”,“图像与语言具有互补作用”。[2]因此,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教材与课程设计的香港学者黄显华、霍炳坤指出:“在编写教科书的内容时,需考虑:1.教科书课文的编写;2.图表设计;3.印刷样式设计。”[3]78教科书中的图标(illustration)是指“涉及书面教材中所插入的视觉化呈现(visual display),可涵盖照片、图书、图表、图形、线条书、漫书、流程图等”,有人也认为插图是“对文本的补充,也是概念的图解”。[4]插图的字面含义是“插在文字中的图”,英文表达为illustration,有照亮之意,意指使文字概念更加明确清晰。

      虽然插图是对文本的补充,但它并非可有可无。有关研究者指出“插图是教科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5]23,对教科书插图进行深入微观的研究,是当前教科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之一。并肯定了插图在丰富教科书内涵、提高教科书质量、增强教育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表的影响在于“导引学生,使其对学习教材产生兴趣或唤起注意力,进而使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加强学习的趣味性,并可影响学生的情绪或观感;在认知方面,能够改善学习者的理解和记忆……图表也可添加补充性资料以帮助学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证性研究表明,视觉辅助(visual aids)对学习有正面的影响。教科书的内容、结构、印刷制作是教科书文本的主要部分,是影响教科书内在质量的因素。其中,教科书印刷制作这一因素特指教科书的纸质、规格、装帧、制作水平等,要求“图画文字搭配合适,纸质良好,印制美观,坚固耐用”[5]8。可见插图并非可有可无。

      插图和表格有很大功能,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装饰性功能;表征性功能(与教材文字具有关联性和一致性,具体体现文字内容);组织性功能(可加强解释教材文字所描述的内容);理解性功能(有助于理解复杂或抽象的内容);转换性功能(把抽象的内容转换为具象的图表,帮助理解)。一般而言,“愈接近真实生活的视觉教材,愈能够刺激学习”,“简单的线条画也可以是最有效的视觉化教材,重点在于是否合于达到教学目标”。[3]88有关研究者对于图表的功能分析得更为细致和全面,包括认知功能和情意功能,分为:装饰;吸引读者,提高销售量;引发学习动机;提供重复的信息,让学习者温习,并有助于转化;具象化;组织化;解释文中难懂或抽象的内容;将文字内容转化便于理解和记忆。

      可见教材插图非但不是可有可无,且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大家熟知的美化教材的作用外,插图同时也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欲望,并有助于传达文字部分蕴含的知识、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明确地理解和吸收所学知识。

      与上述插图功能相应,插图有三个显著特点:叙事性、针对性和流行性。所谓叙事性就是指插图有着表达清楚的责任;针对性即目的性,即插图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流行性则是指插图是为了传达一个当下的、给当代人看的信息,所以插图必须承载时代的新鲜气息。插图通常既紧密联系课文内容,又具有时代气息,这样才能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关注。

      虽然教材中的插图如此重要,但是关于插图的研究却不多。许多关于插图的著作甚至没有把教材插图单独划分为一个类别。比如曹昊、张妹主编的《插图设计》第二章“插图设计的分类”把插图共分为七大类:广告插图、杂志插图、书籍插图、连环画插图和绘本插图、唱片封套插图、戏剧和电影海报插图、漫画和卡通插图。七大类中并没有“教材插图”的分类,与之相近的“书籍插图”中也并未提到教科书插图。只指出书籍插图与教材插图的共有特点,如“插图在书中具有强调、补充、解释的作用”和“对文字的拓展”[4]53-54。有的研究者则从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的角度讨论图像及语—图的互文关系,认为“今天的文学已有图像化的趋势”[6]17,并指出语言和图像“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补充”[6]128。这同样也适用于教材插图。教材的图像化是一个趋势,幻灯片的出现和应用,可说是教材图像化、直观化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延伸与体现,再次证明插图之于教材的重要性。唐鼎华编著的《插图设计》第二章“插图的分类”把插图分为:文学作品类插图、科技书与教科书插图、商业类插图和游戏类插图。虽然这里把教科书插图专列一类,但书中并未对此进行说明或者论述,只提出教科书插图与科技书插图一样,起到解释、补充的作用。[7]既然插图如此必要和重要,那么,日语教材中的富士山插图又是怎样的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