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评价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
柯清超,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广州 510631;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武汉 430079;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改革,学习科技,keqingchao@m.scnu.edu.cn;郑大伟,编审,主任,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综合部,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zhengdw88@126.com。北京 100031;张文,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州 510631;管佳,中央电化教育馆资源综合部。北京 100031

原文出处:
中国电化教育

内容提要: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优质教育资源汇聚与应用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机制,是促进平台教育资源、用户与服务和谐发展的关键。该文针对国家资源平台的评价机制建设现状,在对国内外相关教育资源平台开展网络调研与实地访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专家小组征询与评估方法,形成了国家资源平台评价机制建设与实现的对策。研究认为国家平台的资源评价机制应包括准入与过滤、推荐与优化、保障与运行三大作用机制,其运行需要政府机构、评审专家、资源用户、资源开发者等参与主体与各子系统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国家资源平台的评价机制实现需要整合新一代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评价平台,扩大资源评价的参与面,创新运行机制,实现平台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的良性互动与发展。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7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860(2016)09-0008-08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www.eduyun.cn,以下简称为“国家资源平台”)是国家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的两个重要平台之一,其目标是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新机制[1],促进信息化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国家资源平台由中央电化教育馆具体负责建设与运营,平台于2012年12月正式上线,目前平台的资源建设已形成了“征集、汇聚、共建、捐赠”等四种重要机制,教育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为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推动教育资源的规模化应用,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课题支持下,国家资源平台的资源评价部门成立了研究团队和专家小组,针对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机制开展系统研究,旨在形成一套基于互联网、多方参与、系统科学的资源评价机制体系,以推动我国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与应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字资源已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2],但王珠珠认为“十年来,从各级各类学校到教育部,对资源的建设都花了很大的力气,但是总体上还是没有走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路”[3]。2014年底,五部委联合发布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和有效应用机制尚未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还不够深入”[4]。目前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采用政府规范引导、企业开发、多方汇聚的建设机制,通过政府征集、合作第三方提供、人工获取、系统自动抓取等方式,汇聚了相当规模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在资源建设、应用与评价的机制创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资源的评价机制方面,目前主要采用行政审核为主的方式,评价参与主体也相对单一,缺乏有效的用户评价机制,资源评价还没有在平台的资源建设与应用发挥积极作用,阻碍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汇聚与推广应用。

       科学的资源评价是优质教育资源建设的保障,也是引导用户高效获取、使用资源的关键。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在资源评价方面,不仅仅需要解决资源的评价标准问题,更需要解决资源评价的顶层设计问题:资源评价与资源建设、资源应用的关系;资源评价的作用机制;资源评价的运行机制;资源评价实现的基本策略等等。只有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才能进一步提升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能力与服务水平。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过程

       本课题是对策性研究项目,旨在围绕优质教育资源的评价问题,探索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资源评价机制,促进国家资源平台中教育资源的优胜劣汰,协调资源建设参与各方的利益,从而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优质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化发展。

       课题采用“现状调研—问题分析—专项研究—形成对策”的基本思路开展:(1)现状调研:通过文献研究、个案研究、网络问卷调查及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国家资源平台的评价现状、国内外相关资源平台的评价机制进行调研,分析教育资源评价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2)问题分析:结合现状调研结果,进一步厘清国家资源平台评价机制建设的主要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3)专项研究: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德尔菲法围绕国家资源平台的基本评价机制、评价体系的设计开展专项研究,形成基本的评价机制体系;(4)形成对策:通过专家会议评审、平台开发团队的技术实现与迭代等方式,对平台的评价机制体系进行多轮评估,并形成对策性建议。

       课题的研究实施周期为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参与课题调研的地区包括河南、甘肃、上海、江苏、吉林、辽宁等十多个省市的资源平台建设部门。在形成对策过程中课题组成立了由高校学者、省市电教馆资源建设管理人员、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的方案评估小组,并先后在武汉、北京、广州、兰州、合肥召开了五次专家研讨会,分阶段对资源评价机制设计开展多轮研讨与评估;同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评价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直接交付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导航系统的技术部门开发实现,通过技术系统的实现与评估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的设计。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家资源云的导航系统中得以应用(http://so.eduyun.cn),并开始新一轮的迭代与完善。

       三、相关资源平台的评价现状调研

       (一)国内省市资源平台的评价现状调查

       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课题组先后通过网络问卷、实地访谈等方式,对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主管资源建设的电教部门进行调研。问卷的调查对象包括教育资源的建设者、管理者,教育资源的使用者等;调查内容包括资源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制度、网络用户评价和存在问题等六大维度。其中针对资源建设部门的问卷回收112份,调研结果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资源评价的参与主体

       在省市教育资源建设过程,各类角色参与资源评价的情况:教育专家(81.82%)、专业人士(90.91%)、管理员(54.55%)、教师(63.64%)、学生(36.36%)。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字资源评价比较侧重专业层面的评价,资源用户只是作为辅助评价方参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