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国的财政职能由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共同承担。进入21世纪,中央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项目占比一直较稳定地维持在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预算中的教育支出项目占比却由15.28%(2004年)增长至18.79%(2012年)后下降到16.17%(2018年),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地方公共预算结构与中央公共预算结构波动的偏离,既反映了地方的财政预算结构与中央财政目标存在差异的现象(丁维莉、陆铭,2005),也揭示了地方政府间的策略互动关系影响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结构的现实(Case et al.,1993)。有理论文献指出,公共物品供给的正外部性使辖区内利益外溢,地方政府之间为吸引资本流入展开税率竞争,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之间存在策略互动关系,即当地政府的财政政策受到其他地方政府(尤其是邻近地区政府)财政政策的影响(Williams,1966;Dahlby & Wilson,1994;Salmon,1987)。基于中国数据的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地方政府在基本建设公共支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高新区建设等财政政策方面均存在策略互动行为(尹恒、徐琰超,2011;张学良,2012;邓慧慧、赵家羚,2018)。 随着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基于财政政策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的基本原则,厘清中国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之间是否存在策略互动关系,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实际问题。这对推动教育财政政策的空间整合、发挥人力资本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以及教育财政执行权归于地方政府的现实背景,本研究立足于地方政府层面,从空间溢出的视角检验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之间策略互动关系的存在性,系统考察教育投入决策的内在动机与激励机制,并检验东中西部地方政府的策略互动行为对中央调控是否存在异质性反馈机制,为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促进教育资源合理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较于已有文献,本研究的贡献在于:一是从教育投入的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两方面,证明了地方教育财政之间存在策略互动关系,即地方政府的教育财政政策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二是通过引入地方经济与财政特征,梳理了政府教育投入决策的内在逻辑;三是首次验证了地方教育财政的策略互动关系受到标尺竞争机制下的官员晋升动机,以及渐进预算理论下政策惯性的双重激励,拓展了现有策略互动激励机制的研究框架;四是测算了中央调控对地方政府策略互动行为的影响,确定了东部、中西部地区对中央预算调控存在异质性反馈机制,为提高中央政策效率与效果提供了有益参考。 除引言外,本文余下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回顾相关文献,分别从利益外溢理论、税收竞争理论与标尺竞争理论三方面梳理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政策的激励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第三部分对空间计量模型以及空间权重矩阵进行设定;第四部分介绍变量并讨论地方政府教育投入的空间特征;第五部分对地方政府教育财政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第六部分讨论东中西部地方政府对中央教育预算规划的反馈机制;第七部分梳理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启示。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政策存在策略互动关系。针对策略互动关系的激励机制,许多学者在理论文献中展开充分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利益外溢理论、税收竞争理论与标尺竞争理论三种经典理论。最早被提出的是利益外溢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公共物品具有正外部性的假设之上。随后,税收竞争理论在利益外溢理论的基础上引入资本的跨区域流动性,强调了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关系。理论发展后期,学者们在税收竞争理论的背景下融入委托代理理论,将公众与中央角色纳入理论框架,提出了激励地方政府策略互动行为的标尺竞争理论。 本研究正是立足于上述三种经典理论,验证在中国环境下,地方政府教育财政之间是否存在策略互动关系,以及受到哪种理论机制的激励。利益外溢理论强调公共物品供给具有利益外溢效应(正外部性),能够同时惠及辖区内居民与辖区外居民。因此,地方政府受到利益外溢效应的影响,会改变其财政政策的偏好(Kim & Wilson,1997)。不过,若地方政府的公共物品供给仅考虑使辖区内居民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持平,忽略了辖区外居民的收益,则会使公共物品供给低于需求水平(Williams,1966)。税收竞争理论以利益外溢理论为基础,指出地方政府策略互动行为的发生是由于税收的跨辖区流动。由于地方政府通过对辖区内资本(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征税为公共物品供给提供资金,即地方政府依靠财政收入筹集财政支出所需资金,因此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对资本的竞争关系。同时,研究表明中央最优均衡拨款策略与各地税收增长的边际社会成本相关(Dahlby & Wilson,1994)。因此,为吸引资本与中央拨款的流入,地方政府倾向于参照其他地方政府进行税率制定,并实施财政政策,即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竞争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政策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标尺竞争理论是从执政官员行为的角度讨论地方政府财政策略互动关系的理论假设。由于信息的非对称性,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当地居民之间存在委托代理问题,因此公众与中央往往以邻近政府为“标尺”,对当地政府行为进行评价(Salmon,1987;Besley & Anne,1995;Reback,2010)。“标尺”评价机制能够直接影响执政官员的晋升,这导致地方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时倾向于向邻近地区“看齐”。特别地,在中国垂直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执政官员的连任与晋升更大程度上受到上级单位对地方经济增长业绩评价的影响(周黎安,2004)。执政官员之间围绕经济增速开展的“晋升锦标赛”可能直接导致地方财政偏向生产性投资,忽视福利性投资的后果(傅勇、张晏,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