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机制探究

作 者:
张翔 

作者简介:
张翔(1982- ),贵州织金人,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贵州省教育科学院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教师教育。贵阳 550001

原文出处:
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基于“扶真贫”理念,追求高效扶贫目标,利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滴灌式”教育治贫方式。目前,教育扶贫作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路径,却因其不够精准而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而亟待走向教育精准扶贫。教育精准扶贫是一个集理论、战略、政策和行为为一体的完整系统,该系统包括教育扶贫主体博弈机制、教育扶贫对象精准识别机制、教育扶贫项目精准运行机制、教育扶贫精准考核与监督机制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76(2016)06-0023-05

       2012年,国务院扶贫办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精神,以2007-2009年三年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为基本依据,按照“集中连片、突出重点、全国统筹、区划完整”的原则,在全国共划分了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简称连片特困地区),并将其列为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教育扶贫作为一种除根性扶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连片特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因不够精准而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深入探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机制,不仅必要,更显迫切。

       一、教育精准扶贫概念界定

       “教育精准扶贫”属于“精准扶贫”或“教育扶贫”的下位概念,至今鲜有学者对其进行科学界定,而更多是简单迁移“精准扶贫”或“教育扶贫”的概念。因此,研究教育精准扶贫机制,首先需要弄清其概念,科学界定其内涵与外延。

       (一)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解读

       教育精准扶贫是相对教育粗放扶贫而言的,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或不同贫困人口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教育治贫方式。教育精准扶贫的内涵涉及三个基本考量,首先是扶贫动机,教育精准扶贫强调“扶真贫、真扶贫”;其次是扶贫过程,教育精准扶贫包含“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三项主要内容;再次,从扶贫效果上看,教育精准扶贫强调“投入”与“产出”具备最优效能。这三个基本考量构成了教育精准扶贫的基本面目。当然,教育精准扶贫归根结底在于提高教育扶贫效率。教育扶贫能否冠以“精准”二字,关键在于能否将有限的教育扶贫资源真正释放其应有效率。教育扶贫效率包括教育扶贫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扶贫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其中,教育扶贫资源配置效率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教育扶贫资源分配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所产生的效益,即教育扶贫达到帕累托最优,强调教育扶贫“对症下药”;而教育扶贫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则是指教育扶贫资源收益与投入之比,强调教育扶贫“药到病除”。

       本文认为,教育精准扶贫是指基于“扶真贫”理念,追求高效教育扶贫目标,利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滴灌式”教育治贫方式。

       (二)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分析

       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是指教育精准扶贫所涉及的内容或范畴。关于教育精准扶贫范畴的界定,不同视角可以透视不同范畴。本文从学理和实操两个视角去透视教育精准扶贫的外延。从学理上讲,教育精准扶贫必然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个方面。其中,精准识别体现为教育扶贫对象瞄准精度;精准帮扶关乎教育扶贫项目的内容与实施方式是否切实;精准管理涉及教育扶贫对象动态管理、教育扶贫资金精准运作以及教育扶贫成效精准考核等。从实操层面看,教育精准扶贫包括学前教育精准扶贫、义务教育精准扶贫、普通高中精准扶贫、中职教育精准扶贫以及高等教育精准扶贫等。如,甘肃省《关于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其教育精准扶贫包括“贫困村幼儿园全覆盖、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兜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及倾斜性实施高校招生扶贫政策”等[1];同样,贵州省出台《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教育扶贫工程实施方案》,也明确指出教育精准扶贫包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提高普通高中、优化中职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稳定教师队伍六个方面[2]。当然,也有地区将教育扶贫划分为学历型教育扶贫和非学历型教育扶贫。

       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诉求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不仅是收入贫困和资源贫困,更是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因而其发展路径一直存在“扶贫、脱贫、再返贫”循环怪圈,贫困代际遗传明显。因此,要实现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教育扶贫是最佳选择。当然,教育扶贫必须精准(即教育精准扶贫)方能生效。

       (一)教育扶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最佳选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的既定国策。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加大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然而,国家在连片特困地区的种种努力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不仅“输血”和“造血”工程收效甚微,而且低收入人口返贫率高,贫困代际传递明显。究其原因,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较少瞄准该地区贫困之实质。其实,正如前文所述,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不仅是收入和资源贫困,更为关键的是人力资本极度缺乏。教育扶贫作为除根性扶贫,不仅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还能斩断贫困的代际遗传,是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最佳路径。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生产与环境部高级研究员樊胜根利用我国1970-1997年之间的省级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估计了不同类型的政府投入的效果,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在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大,每增加1万元的教育投资,就可使9个人脱贫,比科研投资的扶贫效果高出30%[3]。当然,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教育投入其反贫效果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不同层次受教育者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水平不同:本科300%、初高中108%、小学43%,人均受教育年限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562[4]。可见,教育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反贫困的力量源泉。教育扶贫不仅能够提升连片特困地区的人力资本,还能有效提升该地区的社会资本,是连片特困地区拔掉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为此,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