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许多学者强调,必须关注、倾听教师的声音。教师发展,已从重视教师的各种知识与能力,转向关注教师内在自主性的生成,特别是专业意识的提升与自我觉醒。专业发展,不仅仅是各种客观、可见的物质实体,而且更是主观、内隐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意识觉醒,已被视为教育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内容,甚至是关键要素。 那么,教师是如何形成意识唤醒呢?教师意识的唤醒有其重要的知识论、实践论与主体论基础。 一、个体知识:教师意识唤醒的知识论基础 知识观是教育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基石,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并影响着教育目标的实施与评价。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人类长期认识事物的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反映,是人类的“公共财富”。对教师而言,知识是学习的客观对象,独立于教师之外,与其认知方式与经验无关;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认识、掌握知识。教师通过研读各种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知识,通过学习各种教学技能技巧而得到专业提升。在这种传统的师资培训中,很少要求教师要有独立意识、批判意识与反思意识。 近年兴起的后现代知识观,则对此提出了批评,认为知识不仅是客观的、公共的,而且更是个人的,它是一种个体知识。知识存在于每位教师的“心”中,对于同一种教育现象,每位教师都有基于自身经验的不同理解,建构了对事实的不同认识。在后现代知识观的视野中,教师能够以自身的观念为出发点,积极地去理解这些知识,在构建过程中,循序渐进地改造自身的观念。“从新的眼光来看,教师不能视知识为理所当然。为使其再次产生意义,他必须根据他有所改变的经验,来诠释并重新组织他所看到的事物,他必须是有主体意识的个体。”① 从后现代知识所主张的个体知识出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一名具有各种“意识”,包括批判意识、生成意识、实践意识的教育者,而不只是接受教育大纲的教育执行者。正如学者们指出的,只重视客观知识的教师,往往很少有主动反思的习惯,常常依循、固执于已有的教学方法,遵照既定的教材大纲,“无论学生是什么样的情况,教师总是用相同的方法来对待”。实际上,教学是高度情境性的过程,是一种个人的教学表现与行为,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活动。② 因此,需要唤醒教师的主体批判与反思意识。 二、交往实践:教师意识唤醒的实践论基础 传统的师资培养,重视的是教师的客观能力,将教师的专业素质预设为客观存在的实体,如各种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教学知识与技能等,以此来诠释教师的专业成长。③ 这是一种实体论式的思维,它不仅预设了教师发展所应具备的客观知识与能力,而且将教师的主体性及其教育实践活动排除在外。实体论的思维,注重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结果,重在对教师发展“什么”的分析,往往忽视教师发展的过程性与实践性,“追求存在者而忘记存在本身”。随着对教师发展理解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很难用割裂、单独的某种知识与能力,来描述教师发展,这会使教师发展变成各项孤立的指标,“这种以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培训模式是僵化的,它是一种实体式的思维方式,常常不能用于教学实际”④。 与实体论相对的是交往实践论的观点,它关注实践甚于教师所应该掌握的客观知识本身。这一取向认为,教师如果离开了教育实践,就不可能真正走向意识觉醒。用实践看待教师成长,能把主观和客观、本质和现象、结果和过程视为主客体互动中不可分割的动态整体,进而能唤醒教师的意识觉醒。“教师的意识觉醒是教师建立主体性,发展自主性,解放教育理想的重要关键。教师必须对自己以及所身处的实践世界有更多的觉知、能够质疑、挑战习以为常的做法、现象。”⑤ 因此,真正的核心是教师的实践本身,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与实践相联系的意识,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与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别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目标。可见,教师意识的唤醒,源于其与他人的交往实践。 教师意识唤醒的重要基础,是形成交往共同体。通过观摩其他教师的教学活动,通过与同事的热烈研讨、合作探究,教师的专业意识逐渐被唤醒。共同体是帮助教师增强专业意识的重要实践论基础。因为在与共同体的交往中,教师能体会到他人的教育主张、立场、教育行为背后的内在观念,通过对话的过程,达到反思自我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并提升自我的专业意识的目的。在交往实践过程中,教师专业意识的水平得到提高。有学者提出教师专业意识的三个层次:一是客体定向水平,即教师意识关注的是各种客观的教学活动本身,如传授何种知识,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却没有“见”到他的教学活动是如何进行的。二是任务水平,即教师意识关注的是各种教学任务,学生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各种外在教育指标,这样的教师眼中是没有学生发展的,也缺乏自我反思性与专业意识。第三层次是问题定向水平,即教师关注的是在教育活动中的种种问题,在这一水平的教师能考虑到教学目标的适宜性,学生学习的可能性与有效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等多方面。要达到第三层次的专业意识,离不开教师的交往实践活动。教师意识的唤醒,常体现在与同事的互动中。团体成员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说交往实践有多丰富,教师意识唤醒的程度就有多深刻⑥,“教师必须随时调整自己的各种意识,如有关教学活动的意识,如何看待、理解教学对象的意识,如何看待自己教学观念与行为的意识,甚至如何看待教学目的与任务的意识”。团体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就能够对交流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语言、知识、观点加深理解,并且共同体会在实际经验中常出现的情况的内在意义。当然,营造一个不同团体间的交流空间,也是至关重要的(例,来自不同学校、年级、组织和社会环境的教师之间,或教师与研究者之间)。这些交流活动,为教师在不同学派观点并存情况下,分析、理解教学实践提供机会,在相互比较中,充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