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曾天山(1966- ),男,湖南湘潭人,教育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政策、教育管理和教育科学方法研究。北京 100088

原文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为什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旨在集中破解“穷国办大教育”和“大国办强教育”两大历史性难题而形成了影响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理论,包括:1.教育强国论;2.教育优先发展论;3.育人为本论;4.素质教育论;5.教育现代化论;6.教育公平论;7.教育服务论;8.教育治理论;9.强师论;10.终身教育论;11.教育综合改革论。这些重大理论经由思想认识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转化为政策法律,汇聚成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发挥着全局、基础、长期和先导性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这些重大理论是在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代表着这一阶段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行动方略,对中国教育的伟大实践能够解释、回答和指导。总结并提炼这些重大理论,对于增强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对于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6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6)01-0080-11

       [DOI]10.16783/j.cnki.nwnus.2016.01.011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是对事物内在本质、必然规律的反映,理论思维反映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水平。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是对事物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的概括,是行动的指南。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1](P14)。马克思深刻揭示了理论的本质功能及其同群众的实践的关系: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抓住了社会进步以及同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揭示其中蕴含的内在矛盾而不是“遮蔽”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就具有彻底性,就能说服人,从而掌握群众,并转化为群众实践的物质力量,并因此而改变世界。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群众的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我国教育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离不开教育理论的解释、规范、评判和引导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充分证明,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有效的行动,经实践检验的理论是科学的理论。这些教育发展重大理论主要涉及为什么办教育、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这一核心问题,集中破解“穷国办大教育”和“大国办强教育”这两大历史性难题。有的来源于人类共识,有的取自国际经验,有的借鉴其他行业,有的是中国创造,这些思想认识经过中国本土化,涓涓细流汇聚成海,星星之火终于燎原,适应教育行业特点,凝聚为全民共识,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国家战略,转化为政策法律,汇聚成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撑,发挥着全局、基础、长期和先导性作用,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影响地区乃至世界教育改革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实践是产生伟大理论的沃土,教育理论又指导着伟大的实践,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

       一、教育强国论——教育发展目的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兴则国家兴。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性资源,人才培养与储备成为各国在竞争与合作中占据制高点的重要手段。在中国,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民众都拥有国家富强的共同愿望。遥远过去中国作为世界帝国的辉煌与近代史上中国作为列强殖民地的屈辱记忆,成为中国走上强国道路的驱动力。现阶段,中国在经济、产业、军事、外交等各领域都制定了以“强国”为理念的国家战略,并全面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人才是强国富民的关键,这已在理论上被人们接受,在实践中被历史反复证明。教育本身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国家作为教育的投入者、管理者,实际上更关注国家发展问题,一般总是把国家发展摆在个人发展之前,强调国家利益和国际竞争的作用。从国家角度看,教育的功能从单纯的政治功能扩展到经济、文化功能,从经济社会的边缘逐步占据中心,从滞后于其他行业到先导,进入国家创新体系,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教育强国战略在2010年后成为社会共识。

       1.思想渊源:百年之前,梁启超就提出“少年强则中国强”。1960年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中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认为“人口质量和知识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通过对1929-1957年美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邓小平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0世纪90年代,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张燕镜教授发表《教育救国与教育强国》(《教育研究》1993年第7期),总结了教育救国——建国——强国的历史脉络。教育学者徐辉、张力(2006年8月29日,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谈松华、袁振国(2011年2月21日,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先后作政治局集体学习辅导报告。

       2.理论发展:教育兴国——大国——强国的主轴。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2003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发布研究成果——《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首次提出在未来5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要实现教育强国的理想,必须实现教育发展的三步历史性跨越,即从教育欠发达国家水平跃升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跃升到教育较发达国家水平,最后达到教育发达国家水平,从而实现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人力资源开发也将完成从欠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再从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到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跃升,到本世纪中叶,我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强国。2010年提出强国必先强教,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进入世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3]。

       3.政策法律:201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是强国的根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到2020年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