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关于优质教育的研究更是呈上升之势,各种新名词更是层出不穷,如卓越教育、精致教育、优质学校教育、集约化教育与高质量教育等。概括起来,其核心内容皆为关注教育质量,尤其是优质教育问题。 一、优质教育概念界定 准确界定质量一词是界定教育质量一词的基础。国际标准ISO8402-1994对质量的定义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其中,明确需要,是指在标准、规范、图样、技术要求和其他文件中已经做出规定的需要。隐含需要,则一是指顾客和社会对实体的期望,二是指人们公认的、不言而喻的、不必明确的需要。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对质量的界定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并注明质量可以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固有特性就是指在某事或某物中本来就有的,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由上足见,人们对质量的界定主要是从两个视角进行的,一个是从程度的视角看,质量事实上是对程度的一种描述,一般可以用好、差等来描述质量的;另一个是从要求的视角看,质量必须满足明示的或隐含的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一般要求可以是由不同的相关方提出且具有多样性。基于此,质量,是指具有固定特性的实体满足要求的程度。其中,实体,是指可以单独描述和研究的事物、产品和工作,是质量工作的对象。特性,是指实体本来就有的性质,它具体反映了实体满足需要的能力。 关于教育质量的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教育质量是从广义角度来说的教育标准即学习标准的同义词。学习标准既包括要达到的学习标准,即“人们为了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参与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和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如读写能力、口头表达、演算和解题)和基本学习内容(如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态度)”,也包括教育计划的全部特点,“如班的规模、教师的资格、所需要的课本、校舍的状况等与此标准相关的各个方面。”[1]针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学者陈敬朴认为,“教育质量是指一定资格的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使一定数量的学生所达到的学习标准。”[2]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学者邢真则认为,“教育质量,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象发展水平或状态的质量,二是教育工作水平或状态的质量。教育对象发展的质量主要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状态所达到的特定的教育标准或规格的程度。这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教育工作质量主要是指教育基础设施、学校办学条件、教育管理制度与管理水平等项工作的质量。它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条件。”[3]概括以上观点,结合关于质量的界定推论之,教育质量,是指具有固定特性的教育工作或其产品学生满足个体与社会要求的程度。其中,教育工作与学生分别是教育质量的两个实体,是教育质量工作的对象。 在上述概念的基础上,现界定优质教育如下:优质教育,是指能够以其具有固定特性的优异的教育工作或以其产品优秀学生较好地满足动态的个体与社会要求程度的教育。 二、优质教育的特点 (一)卓越性 卓越这一概念是相当复杂的。正如美国学者加德纳(Gardner)在1961年所言:“在知识领域上有很多种卓越。一种卓越的知识活动带来了新的理论,但另一种则发展了新的机器。一种想法认为卓越要在教学中表达出来,而另一种想法却认为研究才是卓越的最佳保证。一种想法认为卓越必须靠数据来支持,但另一种想法却认为卓越有如诗词般的意象……。某种卓越需要通过教育制度来达到,但另外一种则要在教育体系以外才能体现出来”。[4]对“卓越”一词的最简单解释是“非常优秀,超出一般”。其实,卓越是一个相对的词汇,是相对于一般、平庸与拙劣而言的。基于上述对教育质量的理解与认识,优质教育所言的卓越从要素分析上讲至少应该包括:理念的卓越、目标的卓越、过程的卓越、教师的卓越、产品的卓越、校风的卓越、条件的卓越、增值的卓越与特色的卓越等。从概念分析的角度讲至少应该注意下列几点:一是教育工作必须是优异的;二是教育产品必须是优秀的;三是能够最大程度上满足个体与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动态的视角看,卓越要求无论是哪种教育实体都必须具有增值性。所谓增值性,就是尽量提高优质教育的附加价值。附加价值一词源于经济学,通常是指一件产品从原料经过设计、加工、制造、包装、物流、销售、服务等过程,最后到达消费者手中,期间历经若干个阶段,而在每个阶段所增加的新的价值,就是附加价值。附加价值一词用于优质教育之中,要求教育必须尽量提高学生发展全程的附加价值,即精心设计与合理安排教育与教学过程,提高每一阶段对学生教育与教学的附加价值,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从而养成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优质教育的增值性要求做到:一是准确设定优质教育的目标;二是精心策划优质教育的教与学;三是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四是科学开展优质教育的管理与评价;五是刻意搜寻达成优质教育的途径。 (二)人本性 对人本性最通俗的解释就是以人为本,它包括承认人的潜能,重视人的价值,突显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四部分。人本性作为优质教育的特征具体是指必须重视人在优质教育中的能动作用。在优质教育涉及到的人(包括教职员工与学生)中,教师应该是最重要的因素。 《学会生存》曾告诫人们:“当我们想到那种用昂贵的校舍建筑来同其他学校最好的建筑相比美的情况时,我们看来最好劝那些发展中国家把注意力放在学校的非物质的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学校设置上、设备上和建筑上的缺点,大部分可以借助于新型的师生关系,运用创造性的教育学和一般来说树立新的教育气氛来得到补偿。”[5]而要做到这三点显然只有通过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才能完成。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指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这句话事实上也适用于所有教育。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达成优质教育,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打开世界教育史,真正优质的学校没有一所是以其建筑精美而闻名的。譬如,苏霍姆林斯基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弗兰克·博伊丹执掌的迪尔菲尔德中学、张伯苓主管的南开学校、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魏书生管理的盘锦市实验中学等。这些学校都是因拥有卓越的教师队伍而闻名的。因此,优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应该包括人本性。《教育——财富蕴藏其中》针对此曾经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自己的想象,在基础教育的早期阶段即基本形成。”[6]因此,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并提高他们的能力与水平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否则,人们急需的教育质量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优质教育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另外,优质教育最终要落实与体现在学习的主体学生身上。